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次生裸地生态特征及采用丸粒化草种的植被恢复试验
【摘要】:
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毡层脱落、形成秃斑,是高寒草地开始向“黑土滩”退化的重要阶段,因此秃斑地成为治理“黑土滩”的关键。为了深入了解秃斑在“黑土滩”退化草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丸粒化”草种恢复秃斑地生态恢复技术,我们选择了黄河源区典型的秃斑地,对93个不同大小秃斑地的植被,土壤等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丸粒化草种种植试验。主要结果有:
高寒草甸中的秃斑地一旦形成,秃斑内物种丰富度降低,物种丰富度为20~25种,以毒杂草为主。秃斑内生长的植物群落与周边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很大,甚至有些植物并不存在于周边未退化的草地群落中。随着秃斑块面积的增大,铁棒锤(Aconitum pendulum)、细裂叶莲蒿(Carum carvi)、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等有毒植物逐渐发展为秃斑内的优势植物。
秃斑块外土壤养分含量总体高于秃斑块内,但有些理化指标差异不显著。秃斑一旦形成,秃斑内部土壤营养成分低于秃斑周边,秃斑内形成“负肥力岛”。秃斑与鼠类活动密切相关,秃斑内的鼠洞个数与秃斑面积呈线性正相关,鼠类过度活动可使秃斑地最终形成“黑土滩”。鼠类的挖掘活动加速秃斑内土壤养分的流失,可能是秃斑内“负肥力岛”形成的主要因素。
采用丸粒化草种恢复秃斑块实验表明,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丸粒化草种出苗数极显著高于(p0.01)非丸粒化草种出苗数,说明丸粒化草种对高寒草甸的秃斑块恢复具有一定的效果,为丸粒化技术应用于“黑土滩”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四种非丸粒化草种出苗数在秃斑块面积1~2 m2或者2~3 m2时达到最大值,其原因可能与该面积范围的秃斑块内土壤速效磷、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有机碳含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