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弥陀净土”思想研究

韩瑞  
【摘要】:“弥陀净土”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精华,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最高峰。“弥陀净土”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小乘佛教狭隘的佛陀观和世界观。“弥陀净土”完美诠释了“本愿即是净土”的重要命题。“弥陀净土”的出现,彰显了大乘佛教的平等思想。同时,也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弥陀净土”思想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乘思想家对于“弥陀净土”思想的不断完善,反映了人类本身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弥陀净土”的种种殊胜与方便,不在西方,而在于众生本有的“圆觉妙性”。不论印度佛教,还是中国佛教,一切净土思想都是以“弥陀净土”为中心的。这并非是偶然的。这完全取决于“弥陀净土”的殊胜、方便。“弥陀净土”的殊胜、方便是其他净土思想所无法企及的。在印度佛教中,最初提倡“弥陀净土”的是龙树与天亲二位论师。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弥陀净土”却未能在印度生根、结果。自东晋慧远大师于庐山结莲社求生弥陀净土始,“弥陀净土”思想遂在东土扎根。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净土学人的不竭努力,“弥陀净土”终于在东土开花、结果,形成了与禅、天台、华严等宗各尽其美的净土宗。“弥陀净土”思想虽发源于印度大乘佛教,然却光大于中国。净土宗的祖师大德,在本于印度弥陀信仰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造出了新的弘法形式和内容。如昙鸾的“称名思想”,善道的“他力本愿”思想等。虽然净土法门只有一个,但弘法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净土宗所倡导的念佛方法,较之于印度佛教而言,已非常完备,且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净土宗亦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净土思想自诞生之初,就备受争议和轻视。尤其是禅宗对于净土法门的轻视和批判。禅宗与净土宗的争论,至今仍不绝于耳。净土宗的发展,弥补了中国佛教信仰缺失的不足。净土宗的菩提心问题,历来备受学者所重视,然而对此问题,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本文尝试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出发,力求解释和回答这一问题。综上所述,“弥陀净土”思想在佛教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然而,这样重要的思想,往往被学者们一笔带过,甚至斥之为迷信。可以说,忽视了净土思想的研究,就无法真正理解大乘佛教的意义所在。本文从历史和义理两方面,对“弥陀净土”思想作了一番肤浅而简单的梳理和阐释。真诚地希望,净土思想能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交流和讨论。这即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5条
1 马小方;;论唐代文士弥陀净土信仰之表现及意义[J];钦州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2 李慧波;;略论中晚唐时期世俗社会中的弥陀净土信仰[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雷彩华;;弥陀净土对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启示——和谐从心开始[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3期
4 贾发义;;弥陀净土信仰与中西文化交流[J];全球史评论;2010年00期
5 李慧波;;中晚唐时期世俗社会中的弥陀净土信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百桥明穂;苏佳莹;;日本的阿弥陀净土图与敦煌的净土变[J];敦煌研究;2013年03期
7 黄家章;;莲池的弥陀净土思想观和莲池与印光的比较观[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年11期
8 释净智;阿弥陀净土思想及经典始末[J];佛教文化;2004年04期
9 郭莲花;;柳宗元的弥陀净土信仰[J];柳州师专学报;2009年01期
10 黄家章;;论印光净土思想所蕴涵的终极关怀意识[J];学术论坛;2006年09期
11 曾其海;;智顗对弥陀净土信仰的判释[J];台州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2 ;《晋唐弥陀净土的思想与信仰》[J];佛学研究;2010年00期
13 方立天;弥陀净土理念:净土宗与其他重要宗派终极信仰的共同基础[J];学术月刊;2004年11期
14 普慧;;略论弥勒、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J];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04期
15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瑞;“弥陀净土”思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