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河西走廊汉族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景观研究
【摘要】: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景观是一个“线性的”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信息库。我们在历史视域下审视地方社会发展,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景观是不可逾越的部分。河西走廊是我国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华夷交融的经济文化过渡带,区域内不同文化因子,孕育了不同的信仰事象及其文化景观。明朝建立后,内地汉族人以军事移民方式大规模迁入,河西走廊卫所体制下的军事需求,促使功臣信仰极其兴盛,民间信仰的政治伦理价值异常突出;入清后,州县行政体制的实施,汉族移民身份由军户变为民户,民间信仰的“文教价值”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河西走廊汉族民间信仰丰富多元,祠庙创建广众。汉族民间信仰主要包括根脉性民间信仰、构建性民间信仰和融创性民间信仰。祠庙是民间信仰景观中最为直观的文化景观,祠庙是汉族移民在河西走廊分布、扩散或者定居的外在表征,祠庙与汉族移民聚居点在空间上分布的复合,正是明清河西走廊汉族移民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河西走廊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汉族人的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景观既有汉文化的“固守”,也有多元文化渗透下的“变迁”。“固守”主要表现于对根脉性民间信仰记忆和汉族建筑特色的传承。“变迁”主要表现于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在占据河西走廊信仰空间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改变着民间信仰的部分形式与内容。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汉族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景观的发展变迁中,又隐含着“国家”观的别样表达。国家对河西走廊汉族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景观进行引导、利用和规范,通过下旨修建祠庙、加封神灵、参与祭祀和立碑等活动,把民间信仰和王朝政权象征性联结,有效地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社会的管控,实现了把国家与地方隶属关系的框架构建于民间信仰体系中。地方社会积极为本地神灵获得国家认可而进行各种调适。地方社会对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景观的自我调适,彰显出河西走廊汉族人在“国家在场”的理念下所表现出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明清河西走廊汉族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景观的变迁,反映了汉族民众信仰心理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汉族民间信仰对象丰富多元及祠庙多元并置格局,呈现出河西走廊地方社会在国家力量渗透下独特的地理信仰空间,这也是国家权力调控地方文化,地方社会对国家正统文化和意识形态主动借用和圆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