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天-空-地”多源遥感数据的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
【摘要】:农作物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决定了作物的生长、光合有效辐射(PAR,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的吸收比例、生物量和产量。因此,准确、快速地估算LAI有助于更好地监测农作物。在以往的研究中,基于遥感反演LAI较多的趋向于单一遥感数据的应用,很少涉及到多源遥感数据协同反演LAI。鉴于目前可用的遥感数据越来越多,干旱区农作物LAI的研究较少,建立协同多源遥感数据反演农作物LAI模型及选取适合干旱区反演农作物LAI的最佳尺度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择不同生育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开展天-空-地综合遥感监测实验,分析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冠层光谱特征,利用植被指数法建立反演不同生育期冬小麦LAI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针对反演结果,进行冬小麦LAI空间尺度转换,选取较适合本研究的反演尺度。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与常用高光谱植被指数相比,新型优化光谱指数与LAI间的相关性有了较明显的提高,模型精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中基于光谱一阶导数的RSI_(FD)(627,774)(ratio spectral index)建立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建模效果优于其他模型,决定系数(R~2)达到了0.809,说明基于光谱一阶导数算得的新型光谱指数对冬小麦拔节期的LAI有更好的指示作用;基于无人机数码影像参数VARI(visible atmospherically resistant index)、RGBVI(red green blue vegetation index)、B(DN value of blue channel)、GLA(green leaf algorithm)的多变量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都较好,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预测偏差(RPD)分别为0.776、0.468和1.838,RPD处在1.4~2间,说明该模型可以对冬小麦LAI进行反演,反演精度不如基于地面高光谱植被指数建立的反演模型;基于GF-1/2宽波段植被指数建立的反演模型中,基于GF-2多变量建立的PLSR模型精度高于基于GF-1的模型精度,R~2达到了0.809,说明该多变量模型的稳定性优于单变量模型。2)与基于单一遥感数据建立的估算模型相比,基于RSI_(FD)(627,774)、VARI_(UAV)、GNDVI_(GF-1)(gree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建立的“天-空-地”协同反演模型的预测效果达到了最佳,验证组R~2、RPD分别达到了0.840、2.430,说明基于“天-空-地”多源遥感数据协同反演冬小麦LAI的模型稳定性和预测能力都达到了较好水平,能够更好地进行冬小麦LAI的反演。3)对冬小麦LAI进行升尺度转换发现,点-3cm的尺度转换效果较好,适合于本研究的升尺度转换,验证后R~2达到了0.66;面—面升尺度转换效果不佳,尺度转换后出现了对拔节期冬小麦LAI的低估现象。综合考虑尺度转换结果后,本研究确定无人机3cm空间尺度为适合本研究的最佳空间尺度。本文主要从空间尺度进行冬小麦LAI的研究,今后可以加入光谱尺度,利用无人机多光谱、高光谱数据,激光雷达数据、卫星高光谱影像数据等进行小麦LAI的深入研究。
|
|
|
|
1 |
吴双丽;邓巍;吴桂芳;;精准施药中叶面积指数探测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7年07期 |
2 |
武威;孙启洵;周平;李瑞;陈雯;刘涛;;稻麦叶面积指数估算系统设计[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年09期 |
3 |
翟羽娟;张艳红;刘兆礼;刘宝江;;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相关性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年09期 |
4 |
张红卫;陈怀亮;;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监测方法及其应用[J];灌溉排水学报;2014年02期 |
5 |
翟书华;王斌;苏源;岑晓江;张飞梦;;波叶海菜花不同居群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及分析[J];北方园艺;2014年09期 |
6 |
麻雪艳;周广胜;;春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13年08期 |
7 |
吴婧;;关于茶树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覆盖指数的探讨[J];茶叶科学;2012年06期 |
8 |
陆秀明;黄庆;孙雪晨;张铁民;刘怀珍;钟旭华;李惠芬;黄农荣;田卡;;图像处理技术估测水稻叶面积指数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3期 |
9 |
白莎;池宝亮;黄学芳;樊文华;樊修武;;玉米栽培因子与叶面积指数模型研究初探[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2期 |
10 |
赵丽芳;谭炳香;杨华;李增元;;高光谱遥感森林叶面积指数估测研究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2007年02期 |
11 |
王志贤;贺志强;李新裕;;不同密度种植新海14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J];甘肃农业;2006年03期 |
12 |
曹宏鑫;董玉红;王旭清;许金芳;高亮之;;不同产量水平小麦最适叶面积指数动态模拟模型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6年03期 |
13 |
周宇宇,唐世浩,朱启疆,李江涛,孙睿,刘素红;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叶面积指数测量及结果[J];资源科学;2003年06期 |
14 |
涂修亮,胡秉民,程功煌,陈建,吴文华;小麦叶面积指数变化的模拟[J];作物研究;1999年01期 |
15 |
张宝权,周风兰,田淑芳,金石芬,陈泽光;喷洒玉米壮丰灵对玉米叶面积指数与其丰产性能的影响[J];延边农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16 |
于强,傅抱璞,姚克敏;水稻叶面积指数的普适增长模型[J];中国农业气象;1995年02期 |
17 |
田佩占,王继安,孙志强;大豆短叶柄性状的遗传[J];大豆科学;1988年04期 |
18 |
董德民,王俊福;大棚黄瓜种植密度与叶面积的关系[J];中国蔬菜;1988年03期 |
19 |
刘晓冰
,刘晓昱;作物生长速率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8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