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绿洲区传统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响应
【摘要】:荒漠绿洲区是我国具有重要生态示意、能源开发潜力、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特殊区域,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等特征。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突增的环境背景下,荒漠绿洲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损失程度也在不断增大。传统农业往往存在发展于荒漠绿洲之中,是荒漠绿洲区内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所以,探讨荒漠绿洲区传统农业对本区域主要自然灾害的响应特征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本文选取和田地区为研究区,根据和田地区传统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及和田地区四个国家气象测点2010-2019年的气象数据,分析和田地区传统农业生产特征及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演变特征,构建和田地区传统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响应指标体系,采用具有灰色属性的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计算主要作物与自然灾害的关联度,最终确定何种作物更易对何种自然灾害做出响应。研究结论:(1)2010-2019年和田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发生高温热浪灾害次数呈波动下降趋势,集中发生在6-8月;发生暴雨灾害次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主要发生在5-9月;发生大风灾害次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发生在3-9月;发生低温灾害次数呈波动下降趋势。(2)2010-2019年和田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高温热浪灾害主要发生在纬度或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民丰、皮山两站较多;暴雨灾害主要发生在水汽较充足的山地地区,皮山、于田两站较多;大风灾害主要发生在河谷及高山地带,民丰、皮山两站较多;春季低温灾害4个站点相差不多,民丰站居首位。(3)和田地区传统农业生产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传统农业是荒漠绿洲区农业经济的主体;(2)传统农业生产中以粮食作物为主;(3)农业种植面积有所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幅度大于粮食作物;(4)灌溉农业是荒漠绿洲区农业生产的典型特征;(5)传统农业生产投入逐年增加。(4)计算和田地区主要作物单产与自然灾害的关联度,结果如下:小麦、玉米、蔬菜与大风灾害的关联度远远高于其他三种自然灾害,即小麦、玉米、蔬菜最易对大风灾害做出响应;棉花、苜蓿、水稻与高温热浪灾害的关联度远远高于其他三种自然灾害,棉花、苜蓿、水稻最易对高温热浪灾害做出响应。综合整理可得,四种主要自然灾害之中,和田地区传统农业生产对大风灾害与高温热浪灾害的关联性更强、响应更敏感,对低温灾害与暴雨灾害的关联度较低、响应较弱。(5)根据和田地区传统农业生产特征及其对自然灾害的响应程度,对和田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优化防风固沙林格局、丰富树木结构和种类;(2)重视作物的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工作;(3)提高早期预报预警能力、落实防灾减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