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绿洲—荒漠生态系统景观异质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响应研究
【摘要】:
从多尺度研究了绿洲-荒漠景观格局的时空异质性,并从景观和区域尺度上对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进行了景观类型划分。尝试利用NOAA/AVHRR 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指数结合新疆近20年50个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研究了新疆绿洲-荒漠生态景观的对气候变化可能响应。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阜康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景观结构的异质性、镶嵌结构及其格局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对绿洲-荒漠景观的镶嵌测定包括景观多样性、边缘特征、分维数、均匀度、分散度和蔓延度等。分析结果表明,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和反馈是景观异质性的根本本质。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斑块粒度、边缘密度、分散度、对比度变大,而景观多样性下降,斑块分维数变小,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了绿洲-荒漠景观破碎化,绿洲和荒漠生态系统界面上的突变性、对比度和异质性增强。同时通过测度敏感性检验,表明在尺度变换中,稀少的自然或隐域性斑块镶嵌体对空间尺度敏感性大,面积、周长等变化率大于大斑块,随尺度中度干扰则合并成较大的斑块,随尺度强烈干扰或隔离加强后最先消失。同时也证明景观异质性分析对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联系和反馈的测度是十分有效的生态学研究手段。
应用1982—2000年近20年的NOAA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借助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data)植被指数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荒漠-绿洲-山地生态景观格局。分析结果指出,与30年气候平均值相比,1982-1993年中年降水量全区增加了23.6mm,温度增加了0.28℃。与30年(1961-1990)气候平均值相比,1982-2000年年降水量全区增加14.5mm,温度增加了0.44℃。研究表明在一定尺度的气候背景条件下,绿洲的植被覆盖对调节区域气候有着积极的作用,当下垫面的植被覆盖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时,植被和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明显。各生态系统和植被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趋势、程度和时间各自明显不同。
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同尺度水平上的绿洲-荒漠生态系统拥有不同的响应格局与过程。人类活动造成绿州-荒漠过渡带的生境破碎化,导致了植被景观的退化。不同尺度、干扰频率、响应速率的生态过程作用于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其异质性格局被整合到多维等级的空间缀块动态范式上。
|
|
|
|
1 |
汤奇成;绿洲的发展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年03期 |
2 |
张宏,樊自立;全球变化下的绿洲生态学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9年01期 |
3 |
赵羿,吴彦明;沈阳市东陵区景观异质性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1994年02期 |
4 |
胡汝骥,樊自立,王亚俊,杨青,黄玉英;近50a新疆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评估[J];干旱区地理;2001年02期 |
5 |
;2008年《沙漠与绿洲气象》总目次[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8年06期 |
6 |
白军红,欧阳华,杨志锋,崔保山,崔丽娟,王庆改;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
7 |
曾辉,邵楠,郭庆华;珠江三角洲东部常平地区景观异质性研究[J];地理学报;1999年03期 |
8 |
王玉朝,赵成义;绿洲开发与绿洲荒漠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
9 |
廖正武;廖婧琳;喻理飞;;贵州省平坝县森林景观异质性研究[J];贵州科学;2006年04期 |
10 |
刘亚敏;张生;刘亚峰;;新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分析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
11 |
李正国;王仰麟;张小飞;吴健生;;景观生态区划的理论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
12 |
马鸿勇;张峰;张洁;;近51年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
13 |
江一元;;水泉的礼物——神秘的锡瓦绿洲[J];世界知识;1986年05期 |
14 |
施炯林;论民勤绿洲的发展战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1年04期 |
15 |
郑国仪;;科学家钻透格陵兰冰层发现——地球气候变化的“档案”[J];暴雨灾害;1993年01期 |
16 |
马树庆;气候变化对吉林省粮食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J];资源科学;1994年01期 |
17 |
周亚;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18 |
孟杰,于挨福;现代都市荒漠中的绿洲——刘云成和“扫地王”的故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年07期 |
19 |
唐国平,李秀彬,Guenther Fischer,Sylvia Prieler;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
20 |
王玉朝,赵成义;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