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_nC_2(A=Fe,Co,Ni,Cu)团簇的密度泛函研究
【摘要】:
团簇由于尺寸在原子和宏观体系之间而且具有独特的微观结构特点和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制造和发展新的特殊性能材料的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研究意义,因此成为实验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而其中的过渡金属团簇,由于在表面吸附、化学催化、磁性材料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而成为了当今团簇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在碳纳米管的生长过程中,过渡金属团簇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起到了催化生长和分解碳原料的作用,而铜不被用作碳纳米管生长的催化剂,而是用作催化碳纤维的生长。因此,由过渡金属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纳米团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希望对此类团簇的研究能够为碳纳米管的形成过程中过渡金属原子所起到的作用提供信息。
计算物理的发展,使得对微观团簇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及许多其它性质都可以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从而得到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采用平面波基矢和超软赝势详细地研究了A_nC_2 (A=Fe,Co, Ni, Cu, n = 1 - 3)团簇的几何结构,结合能和磁性。
第一章对团簇、过渡金属团簇、碳纳米管和过渡金属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团簇的性质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指出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详细地介绍了本文采用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对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过程、赝势平面波方法、团簇体系的计算方法以及本文所用的Quantum-ESPRESSO软件包中的PWscf模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第三章中使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A_nC_2(A=Fe,Co,Ni,Cu,n = 1 - 3)团簇的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几何结构。
第四章计算了A_nC_2(A=Fe,Co,Ni,Cu,n = 1 - 3)团簇的能量和磁性。
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对近期的工作计划进行了展望。
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1)小团簇的基态几何结构主要是平面构型,例外是对称性为Cs的Fe_3C_2团簇和对称性为C_(3v)的Co_3C_2团簇的三角双锥构型。AC_2 (A=Fe,Co,Ni,Cu)团簇的基态几何结构基本类似,都是具有C_(2v)对称性的三角形。A_2C_2团簇仍都是平面构型,且Fe,Co,Ni基本一致,都是在AC_2的基础上在AC键的一侧增加了另外一个过渡金属原子,形成一个AAC锐角三角形,Cu则是形成一个钝角三角形。Ni_3C_2和Cu_3C_2的几何结构比较类似,都是平面构型,且形成一个具有C_(2v)对称性扇形结构。
(2)在纯的金属团簇中掺入两个碳原子会显著地增大混合团簇的平均结合能,从而提高团簇的稳定性。
(3)过渡金属原子和碳原子的相互作用比铜原子和碳原子的相互作用要强。
(4)掺入碳原子会降低过渡金属团簇的磁性,但是不改变铜团簇的磁性。
|
|
|
|
1 |
方芳;蒋刚;王红艳;;Pd_nPb_m(n+m≤5)混合团簇的结构与光谱性质[J];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
2 |
张材荣;许广济;陈宏善;陈玉红;李维学;;Si_4N_4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英文)[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
3 |
林家勇;;B_mN_n、B_mN_n~-和B_mN_n~+电子特性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22期 |
4 |
赵文杰;闫玉丽;杨致;雷雪玲;葛桂贤;王清林;罗有华;;第一性原理计算Li_NBe(N=1~12)团簇的基态结构及其电子性质[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
5 |
杨培芳;胡娟梅;滕波涛;吴锋民;蒋仕宇;;Rh在单壁碳纳米管上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09年05期 |
6 |
张材荣;陈玉红;蒲忠胜;王道斌;元丽华;许广济;陈宏善;;Si_6N_2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年S1期 |
7 |
牙生·买买提;曹彪炳;段海明;;C@M_(12)(M=Fe,Co,Ni)团簇稳定性与能量特征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英文)[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8 |
曹彪炳;段海明;;A_nC_2(A=Fe,Co,Ni,Cu)团簇的密度泛函研究(英文)[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9 |
朱俊;金蓉;;Zr_nPd_m(n+m≤5)混合团簇的密度泛函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
10 |
李喜波,王红艳,唐永建,徐国亮,毛华平,李朝阳,朱正和;Ag_n(n=2~10)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特性[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
11 |
黄春林;段海明;;Fe_nCo和Fe_nNi(n≤5)小团簇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英文)[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2 |
田红灯;王畅;王利光;TERENCE K.S.W.;;锯齿型单壁与双壁碳纳米管电子学特性比较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
13 |
王昆鹏;师春生;赵乃勤;杜希文;;B(N)掺杂单壁碳纳米管的Al原子吸附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12期 |
14 |
刘莎;吴锋民;滕波涛;杨培芳;;卷曲方式对Rh原子在单壁碳纳米管内外吸附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1年08期 |
15 |
郭玲,武海顺,贾文红,金志浩;Al_mP_n和Al_mP_n~-团簇结构和稳定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
16 |
孔维新;王德璋;段海明;;Rh_(13)团簇的结构畸变[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7 |
温俊青;陈国祥;;Ti_n(n=2~6)团簇的平衡结构及其热力学性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8 |
苟清泉;金属原子团簇与碳原子团簇的电子能谱与吸收光谱[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4年04期 |
19 |
刘桂欣;;过渡金属对稀土氧化物团簇还原性的理论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0期 |
20 |
徐万宏,郑浩平;不同大小的Co和Ni团簇性质的理论计算[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