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汉合校调查研究
【摘要】:
新疆处在亚欧大陆的中部,位居丝绸之路中段,是历史上各民族迁徙、角逐、交汇、融合的大舞台。在这里生活着维、汉、哈、蒙、柯、回、锡等十三个主体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各民族交错杂居、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在这样一个拥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地区,新疆自20世纪以来国家为促进新疆的发展,从社会的个个角度出发,制定了很多有利于新疆发展的制度与政策。
这几年,国家加快了发展新疆经济的力度,促使新疆需要更多的民汉语言兼通的人才,激发了数民族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习汉语的热情,政府为此加大了双语教学的力度,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的水平,在新疆各地市推行民汉合校的教育教学模式。
民汉合校的办学模式,是否有利于双语教学?民汉合校是否能进一步的促进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在民汉合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是否还能掌握现代化所要求的技能?在民汉合校中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是如何看待这种办学模式的?民汉合校的办学模式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等,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对民汉合校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实地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和详实的分析。
本文以新疆乌鲁木齐市第46中学为研究主体,以学校中不同民族,即汉族与维吾尔族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民族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在新疆多元民族、多种形态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从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出发,进一步阐释了民族关系在不同环境形态下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本文着重借鉴了国内外民族关系的相关理论,但是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对应条件和制约因素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是有选者性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依据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在调查方法上,采取问卷、参与式观察及访谈方式,运用民族志写作手法,收集资料并对所研究对象进行认真分析,进一步探讨民汉合校的办学模式在民族教育、民族关系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