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新疆民汉合校调查研究

温文  
【摘要】: 新疆处在亚欧大陆的中部,位居丝绸之路中段,是历史上各民族迁徙、角逐、交汇、融合的大舞台。在这里生活着维、汉、哈、蒙、柯、回、锡等十三个主体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各民族交错杂居、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在这样一个拥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地区,新疆自20世纪以来国家为促进新疆的发展,从社会的个个角度出发,制定了很多有利于新疆发展的制度与政策。 这几年,国家加快了发展新疆经济的力度,促使新疆需要更多的民汉语言兼通的人才,激发了数民族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习汉语的热情,政府为此加大了双语教学的力度,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的水平,在新疆各地市推行民汉合校的教育教学模式。 民汉合校的办学模式,是否有利于双语教学?民汉合校是否能进一步的促进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在民汉合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是否还能掌握现代化所要求的技能?在民汉合校中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是如何看待这种办学模式的?民汉合校的办学模式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等,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对民汉合校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实地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和详实的分析。 本文以新疆乌鲁木齐市第46中学为研究主体,以学校中不同民族,即汉族与维吾尔族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民族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在新疆多元民族、多种形态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从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出发,进一步阐释了民族关系在不同环境形态下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本文着重借鉴了国内外民族关系的相关理论,但是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对应条件和制约因素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是有选者性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依据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在调查方法上,采取问卷、参与式观察及访谈方式,运用民族志写作手法,收集资料并对所研究对象进行认真分析,进一步探讨民汉合校的办学模式在民族教育、民族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建珍;民汉合校好[J];中小学管理;2000年02期
2 姜英敏;民汉合校刍论[J];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3 金鑫合;借民汉合校之势 绽民族团结之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民汉合校纪实[J];中国民族教育;2003年02期
4 武琴;闫宗淼;;浅析民汉合校对紫泥泉民族教育的影响[J];丝绸之路;2010年18期
5 安燕;;民汉合校对少数民族教师专业成长影响研究——以喀什A中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7期
6 阿不力克木·木加帕尔;艾比班·依米提;;关于民汉合校的一些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安燕;;由一则民汉交叉授课课例引起的反思[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8 孙建梅;;新疆中小学民汉合校学生人格特征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安燕;;民汉合校与少数民族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以喀什地区第六中学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王毅;;新疆维汉中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来自乌鲁木齐的实证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1 阿依登;王颖;;加强民汉合校建设 促进新疆教育发展——对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教育考察的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05年04期
12 赵新居;新疆民族教育现状及难点分析[J];求实;2004年S4期
13 蒋夫尔;;“民汉合校”的成功范例——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发展纪实[J];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Z1期
14 李儒忠;曹春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千年大事年表(之二)[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5 朱育明;;对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民汉合校后工作开展的思考与实践[J];克拉玛依学刊;2011年03期
16 袁馨泉;新疆维吾尔族基础教育办学形式的调查与研究报告[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7 田玉玲;;现阶段我国如何实施好少数民族教育[J];华章;2010年32期
18 郭俊峰;;新疆民族教育的特色[J];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02期
19 艾力·伊明;;和田地区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三种主要模式及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0 陈旭;;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教育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志平;;再议“突破民族问题高度政治化困局”——民族界线森严是好事还是坏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彭谦;张林;赵龙淑;;学习董必武民族法制思想构建和谐社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3 潘先楞;;陵水县黎汉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4 王宗礼;;对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思考——西部民族关系视角[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5 毛公宁;;对新疆“7·5”事件所反映出的有关问题的看法[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6 杨圣敏;;历史上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7 刘智文;;明季对中南、西南地区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8 刘万庆;;中国都市多民族化及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9 崔成男;尹金山;方昌国;;西部大开发:解决民族关系深层问题的有效途径[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廖小健;;马印两国民族关系的比较研究[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力·伊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石翠红;蒙古族学校教育中“避蒙趋汉”现象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廷中;云南民国时期民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邓红;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7 陶格斯;文化差异与民族学生学业质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程旭;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12年
10 葛艳玲;当前新疆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文;新疆民汉合校调查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张虹;基础教育中的民汉合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王毅;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邓新;塔城市民汉合校政策及其实施过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5 安静;民汉合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晓燕;双语教育视野中的民汉合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7 何雪梅;民汉合校进程中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8 罗叶青;新疆阜康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季媛媛;民族杂居区民族学校与非民族学校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吴鹏;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民族关系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朝辉;梨城两所小学今秋实施民汉合校[N];巴音郭楞日报;2009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田浩 本报通讯员 付汝晨;民汉合校盛开团结花[N];伊犁日报(汉);2009年
3 本报记者 孟霞 实习生 邓成英;让各族学生亲情相拥共同成长[N];伊犁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顾彬;奇台县全力推进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进程[N];昌吉日报;2010年
5 本报通讯员 张婷婷;民汉合校促发展 “双语”教育展风姿[N];伊犁日报(汉);2011年
6 ;乌市基本完成民汉合校工作[N];新疆日报;2005年
7 通讯员俞瑞娟、王新红;吉木萨尔县实现民汉教育共同繁荣发展[N];昌吉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杨建光 赵凯;奇台三小:民汉合校彰显办学活力[N];昌吉日报;2009年
9 伊力夏提·阿克木江;团结芬芳润校园[N];伊犁日报(汉);2010年
10 记者 阎静;乌市8所中学成为民汉合校[N];新疆日报(汉);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