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人工林景观格局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
【摘要】:
克拉玛依市为促进城市转型,改善区域人居环境,于2001在距离市区20km处设立造林基地,开始大面积植树造林,已建成林地面积达3000ha。同时大面积开展开荒造田,发展大农业。如此大规模的人工造林造田活动导致区域植被覆盖的大幅增加,势必会对区域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即以克拉玛依人工林及其周边区域作为典型研究区,探索区域内大面积的人工林建设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区域气候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工作如下:
(1)选取研究区植树造林前后的1993年、2000年、2006年TM遥感影像,基于3S技术,完成影像配准、校正、切割等工作后,分别对三期影像采取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影像分类信息,各时期景观类型专题图,为之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在ArcGIS9.3环境下,通过统计分析各时期景观类型的变化特征,同时通过建立景观格局转移矩阵,分析各景观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结果表明, 1993-2006年,研究区景观变化明显。其中前期(1993-2000年)林地面积减少,后期(2000-2006年)由于植树造林,林地面积迅猛增长。草地景观面积持续减少,前期表现为退化,后期则为被人工林、耕地所取代,退化有减弱趋势。
(3)基于研究区1981-2006年逐月温度、降水量数据,对区内多年气候因子进行了整体变化趋势分析以及阶段性变化分析,对比分析植树造林前后气候变化特征的改变,结果表明,多年来克拉玛依市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植树造林造田后,年均温度升高的速率降低,夏季温度明显下降,区域降水明显增加。
(4)基于与气象数据相匹配的历年逐月NDVI数据,分别对气象要素与NDVI按月际、季节际以及年际尺度进行了滞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植被变化的气候响应存在滞后响应规律,降水量较之温度对NDVI的响应规律更为显著,年际植被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在冬季降水中有较为显著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