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细菌对棉花枯黄萎病的拮抗机制
【摘要】:以对棉花枯黄萎病抑制效果良好的的七株内生细菌作为供试材料,分别从细胞壁降解酶和铁载体的产生、诱导系统抗性等方面研究拮抗性内生细菌对棉花枯黄萎病的抗病机制。
产细胞壁降解酶内生菌筛选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不能产生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另有菌株HS-6和HS-7可在纤维素酶检测平板上产生变色圈,但纤维素不是尖孢镰刀菌和大丽轮枝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对于抑制棉花枯黄萎病没有意义。产铁载体内生细菌对棉花枯黄萎病抑制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S-1、HS-2、HS-3、HS-4在MSA培养基上产生的铁载体具有荧光特性,且产铁载体的能力强于CAS培养基;波长扫描显示这四株菌株均在这两种培养基产生了羧酸型铁载体;其铁载体上清液对棉花枯萎病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随环境中Fe3+浓度升高而逐步降低,但对棉花黄萎病没有抑制效果。
内生菌对棉花的诱导系统抗性试验表明棉花枯黄萎病原真菌侵入棉花后内生细菌可提高棉花的抗病性,诱导寄主抗病相关酶(POD和PPO)活性增强,同时使寄主增强产生Vc,降低MDA含量,所有菌株均表现诱导抗病作用,该作用可以抑制病原真菌对宿主细胞的损伤,并逐步修复这些损伤。当病原真菌入侵得到抑制后,抗病相关酶活性以及MDA和Vc含量也逐步恢复正常。
|
|
|
|
1 |
刘靖,朱文苹,熊建喜,张豹;棉花枯黄萎病迅速蔓延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石河子科技;1999年02期 |
2 |
胡文全;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和防治[J];河南农业;2004年08期 |
3 |
张耀骧,赵颖丽;豫南地区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棉花;1998年04期 |
4 |
李国瑞;张刚;崔英淑;任永霞;;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J];种子科技;2008年02期 |
5 |
顾慧玲;周加春;李宏阳;张俊喜;;百泰防治棉花枯黄萎病试验探讨[J];江西棉花;2010年01期 |
6 |
李爱平,张永祥;益微工程菌防治棉花枯黄萎病初探[J];中国生物防治;1995年04期 |
7 |
高君廷;;棉花枯黄萎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12期 |
8 |
;棉花枯黄萎病抗病品种鉴定初获成效[J];山东农业科学;1973年01期 |
9 |
赵家富;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效果和途径[J];中国棉花;1993年02期 |
10 |
王春林
,刘松林;《全国棉花枯黄萎病检疫调查总结会》[J];植物保护;1983年02期 |
11 |
舒兰洲,胡梅枝,李坤文,赵建红,路中秋;棉花枯黄萎病抗病品种筛选试验[J];湖北植保;1994年06期 |
12 |
刘京涛;刘俊展;王小梦;常慧红;巴秀成;;防治棉花枯黄萎病药效筛选试验研究[J];中国棉花;2006年02期 |
13 |
贺春娟;;万荣县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趋重的原因分析[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2007年03期 |
14 |
龚汉生;棉花枯黄萎病检疫调查和综合防治[J];植物保护;1986年06期 |
15 |
钟艳龙,王锐,杨栋;克黄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田间试验报告[J];中国棉花;1999年04期 |
16 |
陈红梅;赵安辉;强少武;;库尔勒市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6年05期 |
17 |
张祥宗;李鑫;张建华;李凡超;;2007年山东无棣棉花枯黄萎病重发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棉花;2008年11期 |
18 |
张振林;茄子、瓜类、棉花枯黄萎病防治技术[J];中国果菜;2004年04期 |
19 |
成尚廉;棉花枯黄萎病的气候成因分析及对策[J];湖北气象;1995年04期 |
20 |
董荣辉;古仙果;樊改英;;芮城县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原因与综防措施[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2007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