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对外贸易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商品国际竞争力、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地位等的综合反映。从实证研究的层次上看,比较优势的状况及其变化深刻地反映在对外贸易结构问题上。在新疆外贸总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要实现新疆对外贸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这就要求优化新疆对外贸易结构。同时,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也是新疆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基础。
本文综合运用国际贸易学、经济地理学、对外贸易学、国际经济关系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新疆独特的区情,全面系统的从商品结构、市场结构、方式结构和模式结构分析研究了新疆对外贸易结构优化问题。
本论文除第一章导论和第十章结论与展望部分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即论文的第二章,主要界定了贸易结构、贸易模式和贸易方式等概念,介绍了相关贸易结构理论基础和贸易结构优化理论;第二部分是新疆对外贸易结构的发展概况,即论文的第三章,主要包括新疆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和新疆对外贸易结构发展状况;第三部分是新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市场结构、方式结构和模式结构,即论文的第四章至第七章。其中,第四章就新疆外贸商品结构的现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进行实证检验。第五章内容包括新疆外贸市场结构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主要出口市场的潜力分析。第六章主要研究新疆外贸方式结构的现状、成因及结构中存在的缺陷。第七章研究新疆对外贸易模式结构的现状、影响因素分析和贸易模式结构的缺陷;第四部分是新疆对外贸易各结构间的关联及结构效应的测评,即论文的第八章。第五部分,即论文的第九章,主要研究新疆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及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新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从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占比来看,已得到明显改善。但就新疆本地产出口商品结构而言,商品结构并不理想,初级产品占比偏高。产业结构、经济总量、技术进步和扩散、国外直接投资、金融发展等是影响新疆贸易商品结构的主要因素。新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要从提升新疆本地产工业制成品在新疆出口中的占比、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在新疆出口中的比重、改进贸易结构中无形商品的占比方面入手。
第二,贸易对象的高集中度是新疆对外贸易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出口商品竞争力、进口国购买力水平、贸易互补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及贸易壁垒是影响新疆贸易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新疆主要出口市场的潜力分析,提出在积极拓展新疆外贸市场多元化的同时,更应突出重点化。新疆外贸外部市场结构的优化和拓展,不能脱离新疆的现状而刻意追求超大、超特、超高,其目标应锁定在区域、分阶段和单层结构,不能偏离陆路边境地区的特殊属性。
第三,边境贸易占主体,加工贸易占比偏低且呈下降趋势,一般贸易占比趋于萎缩是新疆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现状的主要特征。这主要是由新疆发展边境贸易的独特优势、开展加工贸易的自身劣势及一般贸易面临的“挤出效应”决定的。优化新疆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应加快边境贸易形式的战略转变,实行边贸企业集团化经营战略,逐步从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向发挥自身优势转变,突破边界效应以提升外贸外向型水平,突出加工贸易的产业选择和区位选择,提升一般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产业间贸易是新疆对外贸易的主要模式。工业技术基础、规模经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一体化程度是影响新疆贸易模式结构的主要因素,也是新疆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换的主要制约因素。资本积累、技术扩散及技术创新演进机制是新疆贸易模式动态演进的机制选择,由产业间贸易过渡到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再到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构成是符合新疆实际的贸易模式演进路径。在新的国际分工形势下,可通过贸易模式动态演进过程来实现新疆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提升。
第五,通过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新疆对外贸易结构的结构效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主要出口对象整体而言,2006-2009年相比2001-2005年出口增长率提高,结构效应的贡献度下降,出口竞争力贡献度提高,次结构效应基本没有变化。这反映出新疆出口商品在进口国进口规模扩大和进口需求结构变化的过程中,适应能力下降;在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的同时,产品竞争力却在下降,并呈放大态势,很可能是由于贸易价格条件的恶化导致;次结构效应的贡献程度还应有较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