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课堂美术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传承模式缺乏创新,使非物质文化消亡速度很快。因此,需要寻求多种传播与传承方式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传承过程中,学校教育有着相对稳定的文化学习环境,是精神文明灌输的主要阵地。通过学校的传授和学习,学生对知识有所了解并通过实践获得体验,进而把非遗文化发扬光大。本研究以石河子地区为例,围绕"非遗进课堂美术教学设计"展开研究。立论和实践共分为五个章节进行。旨在通过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教学支持要素以及教学要素分析,探析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维吾尔族模戳印花布和哈萨克族刺绣美术课程资源进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察,围绕维吾尔族模戳印花布、哈萨克族刺绣美术课程资源,展开循序渐进的案例设计。本文撰写与实践过程中,主要使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及访谈法,在教学案例的设计思路上,注重教与学,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在新疆中学美术课堂进行实践,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反思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课程研究提出建议。本论文重点是探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两个优秀美术资源维吾尔族模戳印花布、哈萨克族刺绣进入中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性并在中学课堂中加以实践的研究。在新疆本土的民间美术中,哈萨克族刺绣以及维吾尔族模戳印花布属于艺术中的璀璨明珠,其审美价值较高,图案种类丰富,应用广泛,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案例开发可以丰富美术校本课程,拯救其濒临断代的危险,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走进维吾尔族----体验模戳印染乐趣》、《走进哈萨克族——体验刺绣乐趣》两个教学案例的设计,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为非遗进课堂做了前期研究基础。依托美术课程平台,学生对“非遗”文化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知,使得石河子市中学美术课程富有民族特色、具有本土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最后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分别从学生、教师角度对课程的开设进行反思与总结,并提出更加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使本课程研究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