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帕米尔高原豆科植物研究
【摘要】:中国境内的帕米尔高原位于我国新疆西南部,是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等交汇而成的大山结,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本文对该地区的豆科植物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形态分类学研究,并对其物种多样性、植物区系等进行了分析,对其资源利用做了初步评价。研究表明:
1.中国帕米尔高原豆科植物共有14属74种,分别占新疆豆科总属数的29.8%,总种数的18.5%。中国帕米尔新记录2属9种,其中新疆新记录6种。比已有文献资料新增2属9种。
2.中国帕米尔高原豆科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为7个分布型和3个变型,以温带区系成分为主,占豆科总属数的50.02%;缺乏热带分布型及中国特有分布型。
3.在中国帕米尔高原豆科植物中,多种属2属51种,为黄芪属和棘豆属,占其总属数的14.3%,总种数的68.9%;寡种属6属17种,单种属6属6种,中小属比较丰富,大属较少但包含种类较多。其中,中国帕米尔特有分布种7种,中国新疆特有分布种23种,新疆特有种2种。
4.中国帕米尔高原豆科植物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高达73%,多年生草本占主导地位,而高位芽、地上芽和一年生植物较少;生态型以中生植物为主,旱生植物较少,湿生和水生植物几乎没有。
5.该区域豆科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有多种植物在食用、饲用、药用及观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利用价信。
|
|
|
|
1 |
王素英,李润花,刘新成,李新锁;西藏部分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的初步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2 |
杨宏宇;贺学礼;;陕北旱区豆科植物根际AM真菌初步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5年06期 |
3 |
;固氮作用[J];科学大众(中学版);2006年Z1期 |
4 |
沈瑞清;商鸿生;王宽仓;;生于豆科植物上的链格孢属真菌一新种[J];菌物学报;2007年04期 |
5 |
左照江;郭学民;徐兴友;张汝民;高岩;;诱导豆科植物种子萌发的研究进展(综述)[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6 |
赵文忠;谭敦炎;;荒漠环境对弯花黄芪开花物候的影响[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年12期 |
7 |
于海琴;;植物的“睡眠”之谜[J];科学之友(A版);2009年03期 |
8 |
任秀芳;;天然的氮肥工厂——豆科植物的根瘤[J];生物学通报;1982年05期 |
9 |
郭吾文;;诱捕型植物——田菁[J];今日科技;1984年03期 |
10 |
关桂兰;孔爱琴;苏云;董文彩;沈艳芳;陈菊英;;新疆干旱区影响豆科植物结瘤固氮的因素[J];干旱区研究;1987年02期 |
11 |
楼炉焕,方云亿;浙江豆科植物区系特点及地理分布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
12 |
徐朗然,傅坤俊,何善宝,张振万;黄土高原豆科植物区系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2年02期 |
13 |
刘宏生,宁美玲,李玉,雷秀云,吴云鹤,王春辉;辽宁省千山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的调查[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14 |
陈文新,陈文峰;发挥生物固氮作用 减少化学氮肥用量[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年06期 |
15 |
曾小红,马焕成,伍建榕,郭瑞超,肖斌,张丽芬;根瘤菌的抗旱性研究进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6 |
林世利;李真;马玉红;陈骏刚;龚明福;;阿拉尔地区几种豆科植物内生细菌种群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
17 |
陈强;陈文新;张小平;李登煜;Lindstrom K;;四川省部分豆科植物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1期 |
18 |
林树燕;吴均章;韩素芬;;根瘤形成过程中豆科植物根毛和根外层传递细胞的诱发(英文)[J];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04期 |
19 |
徐履泰;;看植物玩两个“方向盘”[J];大科技(科学之谜);2008年11期 |
20 |
张楠;刘翠英;;毛乌素沙地豆科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