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管理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制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管理的临床路径,通过临床实践验证其实用性与可靠性。方法:该研究通过两个阶段开展。1明确疾病管理路径的结构框架,通过查阅指南,提炼总结最佳证据,制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管理的临床路径;2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试验。通过便利抽样法将符合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112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6例。2019年1-5月为对照组,按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护理开展工作;同年6-10月为干预组,通过疾病管理临床路径开展诊疗护理。在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可比的前提下,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健康教育知识调查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自我效能感、疾病知识掌握度及满意度的提升,以此评价实施疾病管理路径的效果。结果:1通过检索缺血性脑卒中指南,提炼与疾病管理相关的最佳证据,包括5个类别,24条证据。其中A级推荐条目19条,B级推荐条目5条;2根据两轮预试验,专家咨询、小组讨论,制定了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管理路径表单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指导方案;3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资料及病情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可比;4实施疾病管理路径的干预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干预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出院时、出院1、3、6个月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出院时、出院1、3、6个月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组出院时、出院1、3、6个月健康教育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出院时满意度比较,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管理路径的建立与应用改善了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应用在临床工作中具有可行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