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准种特性及其生物学意义研究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同时也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HBV感染可导致多种形式的急慢性肝病,目前已明确,HBV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重要病因之一。
HBV基因组具有异质性特点是生存进化的必然结果,是适应生存环境的必然需求。HBV基因型和准种是其异质性的具体体现。
HBV基因型是HBV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到目前为止,根据HBV全基因组序列异质性≥8%的原则,HBV可分为A、B、C、D、E、F、G、H8种基因型。研究提示,HBV在全球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特点和种族分布特异性。A型主要分布于欧洲、非洲、美国和亚洲国家;B型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C型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国家、日本、韩国、孟加拉国和中国等远东亚洲国家;D型主要分布于中东地区;E型仅见于西部非洲;F、G型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地区;H型是新发现基因型,主要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分布仍需进一步调查。我国的研究显示中国HBV主要以B、C型为主。
准种是体内HBV的存在形式。基因变异是物种进化中经常发生的遗传事件。对HBV而言,核酸的突变则造成体内同时存有基因序列有微小差别的种群,种群的各个成员之间,其差别程度一般不会超过核苷酸总长度的2%~5%(通常以4%界定),这种差别不足以构成病原体不同的基因型或血清型,但又的确存在着基因序列的差别,这种现象就称为准种(quasispecies)。研究准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对抗HBV治疗药物的影响;机体的免疫压力以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压力在HBV准种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HBV准种的形成与急性HBV感染的慢性化;慢性HBV感染的临床转归等方面。
HBV基因型和准种特性的研究将有助于对HBV的临床转归、HBV抗病毒疗效、HBV基因突变特点等问题的再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对研究HBV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为多民族国家,特别是新疆地处祖国西北,多民族聚居,各民族HBV感染者HBV的生物学特性(HBV基因型、准种)有无差异,此种差异如何及与临床的关系值得研究。
目的:本研究初步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慢性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通过研究可完善我国不同民族HBV基因型分布资料库,丰富HBV分子流行病学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其次,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HBV的生物学特性,探讨HBV-RT区准种特性以及抗病毒治疗(拉米夫定)对准种的影响,深刻揭示准种特性及其生物学意义,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研究:1)新疆维吾尔族慢性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2)新疆维吾尔族慢性乙肝患者基因D型HBV株的全基因克隆化研究;3)新疆维吾尔族慢性乙肝患者HBV-RT区准种特性及其生物学意义研究。
方法:1)选择127例维吾尔族慢性乙肝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诊断符合我国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共采集127份血清,-20℃冻存备用。采用基因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进行基因分型,并对部分标本测序验证。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版本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率的比较(x~2检验);2)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1例维吾尔族HBV基因D型病毒株进行全基因克隆化研究;3)选择5例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HBV RT区为研究靶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4例,另1例为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2例为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停药后复发的病例,3例为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基因D型3例,基因B型2例。均来自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诊断符合我国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采集血清,-20℃冻存。采用克隆-测序和构象敏感凝胶电泳(CSGE)方法进行准种研究。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临床分析。
结果:1)初步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慢性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及其特点。结果显示,基因D型占39.4%(50/127),基因B型占22.0%(28/127),基因C型占16.5%(21/127),基因B+D混合型占9.5%(12/127),基因C+D混合型占8.7%(11/127),基因B+C+D混合型占3.9%(5/127);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的维吾尔族慢性乙肝患者基因型分布比较无统计学的差异(x~2=6.033,P=0.303);不同年龄维吾尔族慢性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并无统计学的差异(x~2=3.137,P=0.679);不同性别维吾尔族慢性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亦无统计学的差异(x~2=8.058,P=0.623)。初步研究提示,新疆维吾尔族慢性乙肝患者HBV基因型以D型占优势,其次可见B、C型及B+D、C+D、B+C+D混合型。同一疾病谱的慢性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可能与宿主HBeAg状态、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2)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1例维吾尔族HBV基因D型病毒株进行全基因克隆化研究。获得了我国首例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D型HBV病毒株的全基因序列(已在GenBank上注册)。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全长为3174bp,与目前D基因型参照序列比较同源性约为92%~98%,与一株来自中国的DC重组基因型(AY862865)比较同源性约为91%。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新疆病毒株与目前D基因型参照序列比较有9个碱基的缺失(位于核苷酸1760-1768位,ATT AAA GGT),即发生了缺失突变。该新疆株HBV血清型为ayw2,与中国首例D基因型病毒株(GenBank Accession Number:AF280817)的ayw3血清型不同,说明新疆维吾尔族D基因型HBV病毒株依然有其自身特点。重组位点分析,该新疆病毒株未发生与其他基因型的重组。系统进化树分析,该新疆株与两株来自土耳其的HBV株(AY796032和AY721605)遗传距离最近;3)对准种的研究显示,治疗的患者(拉米夫定)HBV准种复杂性似要高于未治疗者,未经药物选择下HBV准种组成相对较单一。治疗和未治疗患者HBV的优势克隆均发生了rtA222T(A,丙氨酸;T,苏氨酸)突变,rtA222T突变是一较少见的突变形式。HBV准种群会发生漂变,即病情重时其准种复杂性低,病情好转时复杂性上升。
结论:1)初步研究提示,新疆维吾尔族慢性乙肝患者HBV基因型以D型占优势,D型为优势基因型;其次可见B、C型及B+D、C+D、B+C+D混合型。与我国主要流行的HBV基因B型和C型的分布有显著地域和种族差别。同一疾病谱的慢性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可能与宿主HBeAg状态、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2)通过HBV全基因克隆化研究,获得我国首例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D型HBV病毒株的全基因序列(在GenBank上注册)。其基因组全长为3174bp,该新疆病毒株与目前D基因型参照序列比较有9个碱基的缺失(位于核苷酸1760-1768位,ATT AAA GGT)。其血清型为ayw2。重组位点分析,该新疆病毒株未发生与其他基因型的重组。进化树分析发现,该新疆株与两株来自土耳其的HBV株(AY796032和AY721605)遗传距离最近。新疆维吾尔族D基因型HBV病毒株依然有其自身特点;3)新疆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的HBV RT区基因序列准种研究显示,治疗患者(拉米夫定)HBV准种复杂性似要高于未治疗者,未经药物选择下HBV准种组成相对较单一。准种组成与是否抗病毒治疗可能相关,且相互影响。治疗和未治疗患者HBV的优势克隆均发生了rtA222T(A,丙氨酸:T,苏氨酸)突变,rtA222T突变是一较少见的突变形式。HBV准种群会发生漂变,即病情重时其准种复杂性低,病情好转时复杂性上升。准种群漂变与疾病转归可能相关。
|
|
|
|
1 |
王均;许红梅;;准种的研究现状[J];儿科药学杂志;2011年01期 |
2 |
陈嵩,王宇明;HCV准种的结构蛋白在真核表达系统中的表达[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3年10期 |
3 |
袁平戈;何谓准种?有什么临床意义?[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年07期 |
4 |
王齐欣,魏来,高燕,孙德贵,蒋栋,徐小元,陈红松,王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过程中的准种变化[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年05期 |
5 |
黄慧谦;张阳德;王辉;陆坚;徐六妹;李丽雄;王火生;周伯平;;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核酸异质性及准种特点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
6 |
王琦;成军;;HBV准种的研究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
7 |
池肇春;;HBV准种与耐药相关性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年05期 |
8 |
彭晓谋,陈雪娟,谢冬英,高志良,彭文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个体的准种源于感染过程中的病毒核酸突变[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年03期 |
9 |
成军;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及准种特点研究的临床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
10 |
穆锦江;祁勇;;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准种变异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11 |
田辉,王占英;HCV准种与丙型肝炎慢性化[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2年02期 |
12 |
董菁
,李进
,施双双
,皇甫竞坤
,成军
,王勤环,洪源
,李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
13 |
王齐欣,魏来,高燕,陈志军,孙德贵,蒋栋,徐小元,陈红松,王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过程中准种的构成变化[J];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10期 |
14 |
田辉,王占英,李颖,黄芬,刘沛;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准种的变化及其意义[J];肝脏;2003年01期 |
15 |
刘映霞,胡国龄,谭德明;乙型肝炎病毒S区准种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年05期 |
16 |
李颖,张琳,石理兰,赵桂珍;HCV准种复杂性与干扰素疗效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年02期 |
17 |
黄广宇,王宇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在垂直传播的个体间病毒基因型和准种的差异性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7期 |
18 |
陈恩强;雷秉钧;唐红;;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年10期 |
19 |
陈嵩,王宇明,方勇飞,吴纯清;丙型肝炎病毒包膜2区准种复杂性及其临床意义初探[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年04期 |
20 |
单幼兰,尹一兵;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的研究及意义[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