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DNA及GNB3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自然长寿的关联研究
【摘要】:
背景
“健康与长寿”是生命科学永恒的主题,是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奋斗目标和研究方向之一。那么,人为什么会衰老呢?衰老归因于发育、遗传失误、环境、疾病以及与生俱来的衰老进程(inborn aging process,IAP)。在衰老的研究中涉及对寿命的描述,其指标分为平均寿命和最大寿命。平均寿命决定人们对寿命的期望值。平均寿命与公共卫生状况和社会健康护理水平有关。最大寿命也就是寿命的极限,并不随公共卫生水平而改变。如何抵御或延缓衰老,达到人类应拥有的自然寿命,各国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不同机制和理论,涉及到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信号转导途径、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多种机制,而这些机制间又相互影响和作用,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识别长寿相关生物学标记对深入理解其携带者免受常见疾病侵袭和/或衰老进程减慢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与炎症和免疫相关的基因、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信号途径、脂代谢相关基因以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等成为研究热点,而线粒体基因组也逐渐成为研究的新方向。
百岁老人代表着寿命的极端情况,是进行人类长寿研究最佳的人群。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百岁老人数量和相对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世界四大长寿区之一。并且由于环境、生活特点及风俗习惯,形成了特殊的遗传隔离群,因此被称之为自然长寿人群,是长寿遗传学研究的难得资源。
长寿的遗传学研究方法,除常用的比较长寿者和对照人群之间单个多态性基因型分布的研究方法外,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逐渐成为研究寿命这一受多基因及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的复杂表型更为有效的遗传研究方法,对关联分析尤其复杂疾病的关联研究极为有用。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5178A/C、10398G/A多态性及其单倍型和G蛋白β3亚单位(G protein beta3 subunit,GNB3)基因C825T多态性与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自然长寿之间的关系。
方法
新疆和田地区275例研究对象均为和田地区常住居民,分为以下三组:165名年龄90岁以上的健康维吾尔族自然长寿个体分为百岁组(年龄≥100岁)65例,长寿组(年龄≥90岁、100岁)100例,以112名地域、民族、性别相匹配的无长寿家族史,在75岁前自然死亡的个体为对照,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测定身高、体重、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 A,ApoA)和血糖(blood glucose,BG)水平。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分别采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和PCR直接测序等技术对mtDNA 5178A/C、10398G/A多态性和GNB3基因C825T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单倍型分析。
结果
研究显示,mtDNA5178A/C和10398G/A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百岁组和长寿组5178A等位基因和10398G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百岁组和长寿组比较5178A等位基因和10398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日本人群中的研究报告结果一致。我们同样发现,在百岁组5178AA与10398GG基因型组合明显高于对照组。我们认为线粒体DNA 5178AA及10398GG基因型与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自然长寿关联,而5178CC及10398AA基因型则可能是影响长寿的不利因素。单倍型分析显示每组有四种基因型组合,所有基因型组合频率分布在百岁组和长寿组中无统计学意义。然而,与对照组比较,百岁组和长寿组中mtDNA5178A/ 10398G基因型(A-G单倍型)组合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质基因多态性与长寿相关的诸多研究结果表明长寿与性别关联。但在本项调查中,我们对mtDNA5178A/C和10398G/A分析的结果显示其等位基因频率未发现性别差异。
对GNB3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显示,在百岁组和对照组间,GNB3 825C/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百岁组中CC基因型的频率为60.0%,而在对照组中为36.6%。长寿组中CC基因型的频率为51.0%,提示在长寿组和对照组中,也存在这种统计学意义。在百岁组和长寿组间,GNB3 825C/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按照性别分组分析显示,该多态性不同基因型在长寿组与对照组男性及女性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mtDNA5178A/C、10398G/A多态性与长寿相关,5178AA和10398GG基因型及A-G基因型组合(A-G单倍型)为长寿的保护因素。而5178CC及10398AA基因型则可能是影响长寿的不利因素。但在本项调查中,我们在mtDNA5178和10398位点分析的结果显示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未发现性别差异。GNB3基因825多态位点CC基因型与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群寿命强相关,GNB3基因的C等位基因与该地区人群长寿呈显著正相关。
|
|
|
|
1 |
郭新红,刘少军,刘巧,刘筠;鱼类线粒体DNA研究新进展[J];遗传学报;2004年09期 |
2 |
高树辉;浅谈线粒体DNA分析在法医学中的应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3 |
曹阳,唐任天,刘良式,唐维六;家蚕后部丝腺线粒体DNA的制备[J];遗传学报;1986年03期 |
4 |
郭晓华,蔡淑频;线粒体DNA变异的致病机制与线粒体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年10期 |
5 |
于满,牛瑞芳;线粒体DNA突变与实体瘤相关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4年12期 |
6 |
卢义钦,刘俊凡;线粒体DNA与老化和疾病——记第七届亚太地区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议的两次专题讨论[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6年03期 |
7 |
江斌,郭景元;线粒体DNA测序在法医物证检验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法医学杂志;1997年03期 |
8 |
张庆;线粒体DNA突变与母系遗传糖尿病[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7年03期 |
9 |
李红霞,刘宏,刘超,王穗保;mtDNA测序技术在法医检案中的应用[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年S1期 |
10 |
周云丽;肿瘤细胞线粒体DNA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年02期 |
11 |
陈关君,陈彩云,王尔中;鲤鱼、鲫鱼肌细胞线粒体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比较[J];遗传学报;1984年02期 |
12 |
翁文美,吴经纶,王浩,焦瑞身;热带假丝酵母79线粒体DNA的研究[J];遗传学报;1985年01期 |
13 |
程先平,刘水秀;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疾病与脑血管意外[J];医学综述;1996年08期 |
14 |
韩维举,韩东一,杨伟炎,姜泗长,郭维维,曹菊阳;听觉器官线粒体DNA缺失在老年聋发病中的意义[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3年01期 |
15 |
李军,李秀钧;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研究新进展[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年01期 |
16 |
孙玉兰,胡义德,孙恒文,刘丽红,钱海洪;肺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mtDNA HVRⅠ区序列变异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2005年04期 |
17 |
欧宁锋
,孙宏钰
,李向阳;mtDNA高变区测序结果的比对和统计[J];广东公安科技;2004年03期 |
18 |
戴纪刚,闵家新,魏泓,张国强,周人杰;几种肿瘤细胞株线粒体DNA多态性[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9 |
韦月旺,马树义,赵邦悌,沈同;鸡肝脏线粒体DNA的限制图谱[J];遗传学报;1985年01期 |
20 |
张忠;Huntington氏病患者大脑皮质线粒体DNA缺失水平显著升高[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