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术应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复合控制性降压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摘要】:
目的:对于脊柱手术的病人,术中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复合控制性降压,相比于不采取任何相对应的措施,对机体凝血功能及降压效果的影响是否一样。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研究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骨科手术患者36例,按照随机区组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Ⅰ组),高容量血液稀释组AHH组(Ⅱ组)和高容量血液稀释并控制性降压组AHH+CH组(Ⅲ组)。AHH组在手术开始前进行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于麻醉诱导后经静脉快速输入羟乙基淀粉(HES:130/0.4)15ml/kg,速度50ml/min。AHH+CH组在血液稀释后术中药物控制性降压至基础血压MAP的75%。观察术中出血,记录输血情况;监测血流动力学,并分别于血液稀释前(T0)、稀释后10min(T1)、手术开始后40min(T2)、术后第1天测血常规、红细胞比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三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Ⅲ组失血与Ⅰ组和Ⅱ组比明显减少(P<0.05);Ⅲ组病人术中输血例数明显少于Ⅰ组和Ⅱ组,输血量Ⅱ和Ⅲ组比Ⅰ组明显减少。各组血流动力学稳定,Ⅲ组在T2时控制性降压MAP明显降低,其余时点各组MAP无明显差异;而CVP在Ⅱ、Ⅲ组血液稀释后明显升高(P<0.05)。各组凝血功能变化差异不明显:血小板计数在Ⅱ、Ⅲ组血液稀释后降低但仍然大于100×10~9/L;PT值变化同血小板,但也在正常范围内,术后一天各组间无明显差异;APTT同FIB各组无明显差异,且变化与时间点做方差分析,时间因素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在T2时间点后增高,并在术后一天表现出组间差异。结论: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在骨科手术中应用,有利于减少异体输血,在联合控制性降压措施后血液保护效果最好,且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两种措施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