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开放性脑损伤后MAP-2、SDF-1、SSeCKS的表达与脑损伤经过时间的实验性研究
【摘要】:
目的:观察小鼠开放性脑损伤后不同时相内MAP-2、SDF-1和SSeCKS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其脑损伤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随脑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对其在脑损伤时间推断中的作用做出评价。方法:选取健康昆明小鼠55只,随即分成对照组(n=5)、假损伤组(n=5)、死后损伤组(n=5)和损伤组(n=40)。而损伤组在1h、3h、6h、12h、1d、3d、7d和14d等时相点各5只。通过建立小鼠开放性脑损伤模型,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脑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对对照组及伤后不同时间组内脑细胞中的MAP-2、SDF-1和SSeCKS蛋白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种蛋白的死后损伤组与生前损伤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h,MAP-2的表达下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损伤3d时达最低峰,14d基本达正常水平,但仍低于对照组。脑损伤后SDF-1表达上调,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到伤后6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持续升高状态,14d仍高于正常对照组。伤后1h,SSeCKS的表达下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损伤3d时达最低峰,14d基本达正常水平,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1)检测MAP-2、SDF-1与SSeCKS蛋白的表达可用于生前伤和死后脑损伤的鉴别。2)小鼠开放性脑损伤后,MAP-2、SDF-1和SSeCKS的表达呈一定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可作为推断脑损伤时间的参考指标之一。
|
|
|
|
1 |
黄天虹;赵燕;金恩风;陈东朝;徐莉;;重型颅脑损伤术后BAEP与预后[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1993年03期 |
2 |
康德智,陈群,梅文忠;内皮素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变化与作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
3 |
应旦红,孙道开;惊厥脑损伤与脑发育[J];小儿急救医学;1998年01期 |
4 |
王兴勇,李晓文,卢仲毅,何素蓉;磷脂酶A_2激活在鼠急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
5 |
冉住国,李骥;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54例救治体会[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6 |
王书举,付朝阳,李德亮,宋雪民,李继华;丙戊酸钠致脑损伤一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
7 |
李丽;颅脑损伤并发肺不张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4期 |
8 |
李日奎,李欣;30例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06期 |
9 |
郭祚国,吴广球;颅脑损伤的院前与院内急救模式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5年02期 |
10 |
田松;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的评价[J];医学临床研究;2005年06期 |
11 |
陆小军,沈旭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52例临床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
12 |
储利胜;邵亮;孟丁瑜;李建浩;孙吉;;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长期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11期 |
13 |
黄冰;肖新兰;;质子磁共振波谱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14 |
程雪;王刚;闵连秋;;药物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J];医学综述;2006年14期 |
15 |
吴琳莉;范文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84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23期 |
16 |
袁海斌;张国勋;陶莹;黄笑;;新生儿脑损伤与外部性脑积水关系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6年12期 |
17 |
涂建平;黄电芳;宋红梅;;住院早产儿脑损伤10年回顾性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07年05期 |
18 |
施卫萍;施燕;苏聃;;感染与早产儿脑损伤临床关系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年05期 |
19 |
曹士奇;陈锁成;孙斌;郑世营;;NO在体外循环中脑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年16期 |
20 |
于爱芹;;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微创术后继发脑损伤的疗效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