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例主动脉夹层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主动脉夹层的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的确诊时间分为≤48、49~96小时、≥97小时3个时间段组,比较各组的病死率;回顾性分析203例AD患者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AD患者分别或同时进行UCG、SCT、MRI,比较不同检查确诊率;依据每例患者所实施的主要治疗方法,分为药物、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组,比较3组的治愈率。结果:48小时前确诊者的病死率为12.5%,49~96小时内为16.7%,97小时后46.7%(P0.01);A、B两型AD患者的首诊症状在胸痛、晕厥及神智模糊、腹痛、肩背部疼痛、腰痛和心悸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型患者在低血压或休克、Marfan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脑梗死、肾功不全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本组误诊率20.4%(41 /203)。其中误诊为冠心病为15例(7.5%)、急腹症10例(5.3%)、中枢神经系统病变6例(3.2%)、尿路结石6例(3.2%)、风心病例2例(2.0%)。单项D-Echo、SCT和MR I确诊率分别为79.5%、94.3%和100%(P0.05);A型患者住院死亡率高于B型患者(P0.05);药物、介入治疗和手术组的好转/治愈率分别为73%、96.1%和66.6%(P0.05)。结论:不同时间段确诊与预后明显相关;AD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误诊率高;3项影像学检查均是诊断AD的优良方法,须依病情选择,而MR I应为首选;正确诊断和积极的内科治疗以及根据临床分型和病情采取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可减少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
|
|
|
1 |
格桑罗布;;彩色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夹层1例[J];西藏医药杂志;2011年01期 |
2 |
梁艳芳;主动脉夹层36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1998年05期 |
3 |
陈韩杰;;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1年03期 |
4 |
田荣阁,赵守先;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报告[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6年03期 |
5 |
郭志勇;李泽树;陈艳;于松杨;滕和志;董文涛;;主动脉夹层10例治疗体会[J];山东医药;2008年24期 |
6 |
高照峰,荆晓晴,王学忠;主动脉夹层8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4年05期 |
7 |
孙建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护理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05年03期 |
8 |
柴晓红,岳继华,孙颖丽;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术护理体会[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9 |
孙文宇;毕研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及诊断[J];山东医药;2009年18期 |
10 |
潘子星;;主动脉夹层诊治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
11 |
吴浩,陆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J];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18期 |
12 |
赵良辰;刘全;;主动脉夹层症的临床指征与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06期 |
13 |
吴爱山;王超;;主动脉夹层27例临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18期 |
14 |
张畅;;4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年01期 |
15 |
徐志云;韩庆奇;;胸背痛+高血压——警惕主动脉上的“炸弹”[J];家庭医药;2010年09期 |
16 |
刘树良;主动脉夹层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5年05期 |
17 |
周强;主动脉夹层9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药信息;1996年09期 |
18 |
王旭东;主动脉夹层破裂的机制及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J];中国临床医生;1999年09期 |
19 |
周海红,赵斌,李君良,秦立晨;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主动脉夹层30例临床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年04期 |
20 |
耿晶,王芳,熊萍;内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病人围术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年1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