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近地层湍流特征研究
【摘要】: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对塔克拉玛干流动沙漠腹地近地层的研究,可为塔中油气资源的开发建设起到微气象方面的指导作用,同时进一步推进沙漠腹地大气边界层研究。涡度相关系统是目前测量地气之间湍流交换最有效、最直接、最准确的工具。本文利用沙漠腹地塔中大气环境监测站的32m高度和西面标校站3m的OPEC快速响应探测系统的湍流数据,对大气近地层的湍流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沙尘等典型天气下湍流的相关特性,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大气稳定度不论是白天还是夜间峰值在±0.2以内,接近中性。水平风速的平均湍流强度为0.35,垂直风速的平均湍流强度为0.04,且有I_uI_vI_(w。)白天湍流强度高于夜间。湍流强度随风速呈指数衰减的趋势。欧拉时间自相关系数主要表现出强衰减、逐渐衰减和缓慢衰减三种类型。不同层结条件下,沙尘天气的欧拉时间自相关系数衰减总体上强于晴天。
(2)四季不同稳定层结条件下无因次速度方差均符合相似规律,相似函数与相关文献中荒漠戈壁地区的相似函数比较接近,都符合1/3规律。沙漠地区温度和水汽方差与其他地区相差较大。速度和标量无因次方差四个季节规律相似,差别不大。
(3)湍流摩擦速度日变化呈以13:00对称的单峰型分布;特征温度呈U字型对称分布。不稳定层结条件下,摩擦速度u*随稳定度缓慢增加;稳定层结条件时,摩擦速度随稳定度迅速减小。特征温度(T*)数据均分布在坐标轴的一、三象限,且越靠近(0,0)点数据点越集中。
(4)塔中地区地表热量输送以感热输送为主,潜热通量比感热通量通常要小一个量级。感热通量基本上是以当地时间12:00为对称的单峰型分布。四季日平均感热通量变幅大小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感热通量最大值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沙尘天气过程中,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都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数值也低于典型晴天。
(5)32m高度动量通量与气温日变化规律相似,呈明显的单峰型分布。日出后,动量通量开始增大,到13:30左右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随后动量通量开始减小,一般到夜间的24:00达到一天中的最小值。白天变幅较大,夜间变幅很小。沙尘天气时湍流动量通量与晴天时明显不同。
(6)u方向湍流动能最大,v方向湍流动能与u方向相近。w方向湍流动能最小,其日极大值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极小值多在夜间22~02时左右。各季节湍流动能: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_D的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10~(-4)~10~(-2)之间,不同稳定层结条件下C_D大小不同。
|
|
|
|
1 |
孙继明,肖稳安,牛生杰,杨有林,黄顺祥;沙漠地区沙尘天气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2 |
卢西顺;沙尘对空气的污染与预报[J];陕西气象;2001年06期 |
3 |
李令军;北京沙尘天气污染利弊的个例分析[J];地学前缘;2002年02期 |
4 |
张丹梅;近50年阜新地区沙尘天气变化分析[J];辽宁气象;2003年02期 |
5 |
张利平;王春红;胡建军;;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一次强沙尘天气分析[J];空中交通管理;2005年05期 |
6 |
周悦;牛生杰;邱玉珺;;半干旱区沙尘天气近地层湍流通量及起沙研究[J];中国沙漠;2010年05期 |
7 |
郑新江,罗敬宁,陆文杰,潘锡元,董超华;2000年3-4月卫星监测沙尘天气分析[J];遥感信息;2000年02期 |
8 |
方翔,郑新江,陆均天,孙家民,屠志方,李梦先,王国胜,周卫东;2002年春季北京沙尘天气成因及源地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2年04期 |
9 |
白鹤群;;北京消失的湖泊[J];地图;2006年03期 |
10 |
刘爱霞
,周慧;我市开展沙尘天气监测预报及防治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01年05期 |
11 |
刘鸿雁,田育红,丁登;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河北坝上地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对北京沙尘天气物源的贡献[J];科学通报;2003年11期 |
12 |
王川;李韬;侯建忠;;西北地区一次沙尘天气的数值诊断分析[J];气象科技;2008年05期 |
13 |
;中国沙尘暴源区沙尘天气首次减少[J];草业科学;2009年12期 |
14 |
郑新江,罗敬宁,陆文杰;2000年春季沙尘天气的监测、评估与对策[J];甘肃气象;2001年02期 |
15 |
王国勤,尤莉;2002年沙尘暴发生特点、原因及2003年春季沙尘天气展望[J];内蒙古气象;2003年01期 |
16 |
邵亚平;沙尘天气的数值预报[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年01期 |
17 |
郭宇宏;马禹;高利军;王旭;;天山北麓一次沙尘天气污染过程剖析[J];干旱区地理;2006年03期 |
18 |
邹旭恺;张强;;2006年沙尘天气解析[J];中国减灾;2006年05期 |
19 |
陈大兴;;2006年一季度宁夏沙尘天气实况监测[J];科技资讯;2006年31期 |
20 |
全林生,时少英,朱亚芬,钱维宏;中国沙尘天气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气候原因[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