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近地层湍流特征研究

李振杰  
【摘要】: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对塔克拉玛干流动沙漠腹地近地层的研究,可为塔中油气资源的开发建设起到微气象方面的指导作用,同时进一步推进沙漠腹地大气边界层研究。涡度相关系统是目前测量地气之间湍流交换最有效、最直接、最准确的工具。本文利用沙漠腹地塔中大气环境监测站的32m高度和西面标校站3m的OPEC快速响应探测系统的湍流数据,对大气近地层的湍流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沙尘等典型天气下湍流的相关特性,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大气稳定度不论是白天还是夜间峰值在±0.2以内,接近中性。水平风速的平均湍流强度为0.35,垂直风速的平均湍流强度为0.04,且有I_uI_vI_(w。)白天湍流强度高于夜间。湍流强度随风速呈指数衰减的趋势。欧拉时间自相关系数主要表现出强衰减、逐渐衰减和缓慢衰减三种类型。不同层结条件下,沙尘天气的欧拉时间自相关系数衰减总体上强于晴天。 (2)四季不同稳定层结条件下无因次速度方差均符合相似规律,相似函数与相关文献中荒漠戈壁地区的相似函数比较接近,都符合1/3规律。沙漠地区温度和水汽方差与其他地区相差较大。速度和标量无因次方差四个季节规律相似,差别不大。 (3)湍流摩擦速度日变化呈以13:00对称的单峰型分布;特征温度呈U字型对称分布。不稳定层结条件下,摩擦速度u*随稳定度缓慢增加;稳定层结条件时,摩擦速度随稳定度迅速减小。特征温度(T*)数据均分布在坐标轴的一、三象限,且越靠近(0,0)点数据点越集中。 (4)塔中地区地表热量输送以感热输送为主,潜热通量比感热通量通常要小一个量级。感热通量基本上是以当地时间12:00为对称的单峰型分布。四季日平均感热通量变幅大小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感热通量最大值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沙尘天气过程中,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都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数值也低于典型晴天。 (5)32m高度动量通量与气温日变化规律相似,呈明显的单峰型分布。日出后,动量通量开始增大,到13:30左右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随后动量通量开始减小,一般到夜间的24:00达到一天中的最小值。白天变幅较大,夜间变幅很小。沙尘天气时湍流动量通量与晴天时明显不同。 (6)u方向湍流动能最大,v方向湍流动能与u方向相近。w方向湍流动能最小,其日极大值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极小值多在夜间22~02时左右。各季节湍流动能: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_D的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10~(-4)~10~(-2)之间,不同稳定层结条件下C_D大小不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继明,肖稳安,牛生杰,杨有林,黄顺祥;沙漠地区沙尘天气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卢西顺;沙尘对空气的污染与预报[J];陕西气象;2001年06期
3 李令军;北京沙尘天气污染利弊的个例分析[J];地学前缘;2002年02期
4 张丹梅;近50年阜新地区沙尘天气变化分析[J];辽宁气象;2003年02期
5 张利平;王春红;胡建军;;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一次强沙尘天气分析[J];空中交通管理;2005年05期
6 周悦;牛生杰;邱玉珺;;半干旱区沙尘天气近地层湍流通量及起沙研究[J];中国沙漠;2010年05期
7 郑新江,罗敬宁,陆文杰,潘锡元,董超华;2000年3-4月卫星监测沙尘天气分析[J];遥感信息;2000年02期
8 方翔,郑新江,陆均天,孙家民,屠志方,李梦先,王国胜,周卫东;2002年春季北京沙尘天气成因及源地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2年04期
9 白鹤群;;北京消失的湖泊[J];地图;2006年03期
10 刘爱霞 ,周慧;我市开展沙尘天气监测预报及防治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01年05期
11 刘鸿雁,田育红,丁登;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河北坝上地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对北京沙尘天气物源的贡献[J];科学通报;2003年11期
12 王川;李韬;侯建忠;;西北地区一次沙尘天气的数值诊断分析[J];气象科技;2008年05期
13 ;中国沙尘暴源区沙尘天气首次减少[J];草业科学;2009年12期
14 郑新江,罗敬宁,陆文杰;2000年春季沙尘天气的监测、评估与对策[J];甘肃气象;2001年02期
15 王国勤,尤莉;2002年沙尘暴发生特点、原因及2003年春季沙尘天气展望[J];内蒙古气象;2003年01期
16 邵亚平;沙尘天气的数值预报[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年01期
17 郭宇宏;马禹;高利军;王旭;;天山北麓一次沙尘天气污染过程剖析[J];干旱区地理;2006年03期
18 邹旭恺;张强;;2006年沙尘天气解析[J];中国减灾;2006年05期
19 陈大兴;;2006年一季度宁夏沙尘天气实况监测[J];科技资讯;2006年31期
20 全林生,时少英,朱亚芬,钱维宏;中国沙尘天气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气候原因[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岩瑛;张强;薛新玲;王荣基;;民勤大气边界层特征与沙尘天气的气候学关系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杨维西;李梦先;;北京的沙尘天气及其治理[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十三[C];2002年
3 孙东霞;李江;朱蕾;;克拉玛依沙尘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王敏仲;阮征;魏文寿;何清;葛润生;王娟;;风廓线雷达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天气的探测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5 张恒德;宗志平;张金艳;;2009年4月下旬北方大范围沙尘过程的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6 王宏斌;张镭;曹贤洁;张志薇;;利用A-Train卫星资料分析中国北方沙尘气溶胶空间分布的统计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7 王华;刘伟东;陈淑玲;徐敬;;2004年春季北京沙尘天气的监测和预报[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方丽娟;安晓存;陈莉;;哈尔滨春季沙尘天气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9 孙珍全;邵龙义;李慧;;沙尘期间PM_(10)与PM_(2.5)化学组分的浓度变化及其来源研究[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10 何清;刘新春;周永东;艾力·买买提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及周边地区PM_(10)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卫;塔中4油田低储采比开发阶段提高采收率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2 路屹雄;非均匀下垫面近地层风动力降尺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赵建华;起沙与沙尘天气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鲍婧;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近地层陆气相互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肖霞;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地湍流和湍流能量传输特征及能量平衡状况[D];兰州大学;2011年
6 黄侃;亚洲沙尘长途传输中的组分转化机理及中国典型城市的灰霾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俊;煤山剖面P-T界线附近地层中的富勒烯和硫同位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8 王琼真;亚洲沙尘长途传输中与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混合和相互作用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2年
9 袁薇;中国沙尘天气对区域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庞加斌;沿海和山区强风特性的观测分析与风洞模拟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振杰;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近地层湍流特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地气水热特征分析[D];新疆大学;2011年
3 何启平;塔中1号气田水平井酸压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4 赵文庄;塔中压力敏感性储层控压钻井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5 程穆宁;沙漠地区春季近地层气象要素分布规律的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燕同秀;塔中北坡三顺地区古生代断裂构造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凌肖露;沙尘气溶胶对中国半干旱区近地层气象要素影响的特征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李凤龙;长春地区沙尘天气监测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世强;兰州地区一次沙尘过程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周晶;新疆和田地区沙尘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郑北鹰;今春我国沙尘天气为何减少[N];光明日报;2003年
2 记者 郭艳秋;今春天水为何没有沙尘天气[N];天水日报;2005年
3 记者刘毅、赵永新;今年北方沙尘天气日数有望减少[N];人民日报;2003年
4 记者朱隽;今春沙尘天气明显偏少[N];人民日报;2003年
5 记者赵永新;2003年沙尘天气明显减少[N];人民日报;2003年
6 记者 温雅莉;今春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总体偏少[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7 曹冀鲁;北京:沙尘天气监控有新招[N];中国气象报;2004年
8 记者 姚润丰;沙尘天气明显偏少[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9 特约记者 郭继萍;气候变暖变湿 新疆沙尘天气明显减少[N];阿克苏日报;2009年
10 魏兴杰;内蒙古:今春沙尘天气少[N];中国气象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