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大学生对现代汉语多义单字的原型判定对比分析
【摘要】:人类对主客观世界的探索无不经历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层递式的过程。人类对语言的认识和研究,依然如此。在语言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中,词汇系统又是随着人类时代进步而变化最快的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也最能反映人类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再到实践的发展变化特点,为此,词汇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以“家族相似性”的原理阐述了多义词范畴之间的关系是有理据的。多义词首先出现的就是其最核心的意义,然后再拓展出其它义项,形成多义词。这种关系使多义词成为了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对多义词的原型认识尚不清楚,那么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就更无从谈起,多义词教学也就难以取得成绩。
本论文属于认知语义学研究的范畴,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心理词典理论,采用访谈法和问卷实验的方式,选取了现代汉语词频最高的10个多义单字的94个义项作为实验内容,对比分析了维汉大学生对其原型意义的判定结果,最终发现维汉学习者对多义词的原型理解和产出因不同的词而有不平衡的发展水平。对同一目标词,维汉大学生对其原型的判定主要表现为一致性和非一致性。
一致性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1.维汉大学生对同一目标词的原型判定完全一致,同时也与目标词的词典原型意义完全一致。这说明目标词的词典原型意义在当前情况下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维汉大学生对其词典的原型意义的理解都非常准确。2.维汉大学生对同一目标词的原型判定完全一致,但与目标词的词典原型意义不一致。这说明目标词的原型意义在当前情况下有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目标词的原型意义正在脱离词典意义的表征而在实际语用中可能转变成为维汉大学生判定的语用意义。同时也说明维汉大学生在实际语用中能动态调整对目标词的原型意义的理解并最终形成一致的判定。
非一致性也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1.维汉大学生对同一目标词的原型判定完全不一致,同时也与目标词的词典原型意义完全不一致。这说明维汉大学生对目标词的词典原型意义的认知有不同的理解,且彼此理解的也各不相同。这也可能进一步说明目标词的原型意义自始至终都没有被维汉大学生所理解,目标词的词典原型表征可能还有待商榷。2.维汉大学生对同一目标词的原型判定完全不一致,但汉族大学生的判定与目标词的词典原型意义完全一致。这说明汉族大学生对其词典的原型意义的理解非常准确,而维吾尔族大学生没有或者尚未理解目标词的词典原型意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对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双语教学可能还不够完善,维吾尔族大学生对目标词的词典原型意义尚处在认识和理解当中,还不稳定。二是维吾尔族大学生可能依据自身的语言体验对目标词的词典原型意义认识有困难。这种困难可能是维吾尔语和汉语语际之间的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维吾尔语语言文化和汉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限于本文的研究范围,没有对其背后的原因进一步讨论。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同时还发现维汉学习者能依据自身的语言体验动态地调整对同一目标词的原型理解,最终不同背景的学习者对同一目标词的语义理解会形成大体一致的边缘词汇,从而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最后文章建议进行多义词教学时须关注以下两点:一是要注重学生对多义词原型义项的理解;二是要关注学生对多义词原型义项理解的动态变化,最好是结合学习者自身的语言体验进行多义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