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研究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前历史方位对立德树人进行当代阐释和任务部署,回应了新时代我们党和我们国家致力于“为谁而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关键问题,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思想的辩证承继,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创新,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基于国际坐标、中国现实和历史方位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之关键内容,以思政课为关键课程,以教师队伍为关键力量,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对新时代教育任务和使命的审视、发展和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围绕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和实践育人,是以对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的承继和发展为理论逻辑,以教书育人、课程育人、劳动育人、环境育人为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体。具体来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内涵论析、理论渊源、历史演进、时代背景四个方面对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生成机理进行逻辑论的阐释。新时代我们所立之德是“大德”、是“学德”、是“师德”,所树之人是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是“内圣”和“外贤”、“育人”和“育才”、“道德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之人、堪当时代重任之人和全面发展之人。从核心动力、文化动力、精神动力、根本动力四个方面对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动力保障进行动力论的阐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保障立德树人的战略地位、政治立场和办学方向的核心动力;坚持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保障立德树人的文化动力;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德之关键,也是保障立德树人的精神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保障立德树人的根本动力。从思想发展历程、角色定位、实践遵循、价值旨归四个方面对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教书育人实践进行主体论的阐释。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历经初步孕育、逐步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形成完整体系;新时代教师有着新的角色定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是承担国家教育服务职责的专业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先生”;要坚定教师主体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和道德素养,深入教师对“德”的认知,做道德的价值选择和实践。从思政课与“立德树人”的内在联系、课程体系构建、教学体系构建、思政课守正创新四个方面对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课程育人实践进行课程论的阐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扎根中国大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走出课程思政的误区和困惑,促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要做好衔接,完善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要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从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原则遵循、内容维度、具体实践四个方面对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劳动教育实践进行劳动论的阐释。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对“德智体美新”的拓宽,其目的不在于劳动本身,而在于促进个体道德的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思想性和时代性、整体性和独立性、协同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要围绕德性、方向、实践的维度进行内容建构;要要分层分类分级进行劳动教育实施,构建大中小幼劳动教育一体化;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育新,推进劳动思想教育、劳动知识技能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从立德树人教育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五个方面对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环境育人实践进行环境论的阐释。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自觉,优化立德树人的自然环境;通过引领思想观念、开展丰富文化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以优化立德树人的精神、知识和隐性文化环境;通过整合媒体资源,引领网络内容建设,推动媒体联动,以优化立德树人教育的网络环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立德树人教育实践合力。总而言之,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需求,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教育思想为理论之基础,以教书育人、课程育人、劳动育人、环境育人为实践之向度,旨在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格局的、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蕴含着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实践,是关乎人类未来发展走向、中国教育前进方向、学校思政教育正确导向的战略安排和部署。进一步梳理和深化对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系统理解和具体实践,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国际社会、担当时代使命、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和加快教育现代化、促进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蕴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