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现状调查
【摘要】: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只是初步了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但进入大学后,由于个体认识差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感比较低。当学生对本专业认知感不确定、模糊时,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而荒废学业,这就造成了主观上的排斥,导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本应主动接受和汲取的教育过程成为被动填鸭式教学,大大降低教学质量。在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体系中,只有客观理性地分析评价才能知道其专业认知程度,从而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将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进而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该研究将主要应用于流行病学和行为科学领域的“知—信—行”模式推广到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认知方面,拓展了“知—信—行”模式的应用范围,并通过普查的方式对A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有不同教育层次的本硕生和跨专业的硕士生以及专升本的本科生,因而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不同背景的调查对象对于本专业的认知情况。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设计进行说明。第二部分围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状况进行现状分析。第三、四部分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现状探究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影响学生对本专业认知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调查结果表明,专业认知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认知接触渠道缺乏权威性、专业认知接触内容不够全面、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就业渠道狭窄等。专业认知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就业前景评价不高、社会认可度不高等。专业认知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专业信息获取缺乏主动性。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在专业认知内容方面:专设认知渠道,优化认知内容;灵活设置课程,增加毕业出路;开展校园活动,吸引学生兴趣。在专业认知态度方面:增加校企合作,提升专业认知度;开展专业宣传,提高社会认可度。在专业认知行为方面:培养学生习惯,增强学习主动性;加强政治教育,提高民族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