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变革中教师的理念冲突与行为生成
【摘要】:课堂是教育变革发生的重要场域,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实践主体。尽管教师变革理念的形成不能等同于变革发生本身,但没有理念的变化则没有变革的生成。由此,以教师为对象、以变革理念冲突问题为切入口、考察教师在变革理念冲突中其变革行为生成的类型表征及其实践逻辑,揭示教师将“变革理念”调适、融合成自身的“变革理解”进而生成变革行为的过程,有助于促进人们对课堂层面的教学变革予以更加深入的理解,推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更好的发生。本研究选取W市A校为个案,以学校开展“主题模块课程整合”课堂教学变革中的教师理念冲突与行为生成为着力点,在课堂教学变革真实场景中探究教师遭遇理念冲突后课堂教学变革行为的生成机制与实践逻辑,为教育变革者理解课堂教学变革提供参考,进而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变革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基本思路展开如下:首先,采用个案研究分析的方式对A校开展的“主题模块课程整合”课堂教学变革进行全景式扫描。沿着“开展课堂教学变革的缘由—课堂教学变革的启动与实践—在变革推进中遭遇的困境”这一发展线索描述了A校的课堂教学变革历程,接着对课堂教学变革中教师的日常工作与学习样态进行深描。研究发现:日常工作的琐碎繁杂与学习碎片化构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变革中的日常样态,也成为了研究教师课堂教学变革理念冲突的逻辑起点。其次,考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变革中遭遇理念冲突的类型表征,按照不同的学习途径将A校教师在“主题模块课程整合”课堂教学变革中的理念冲突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作为被培训者在灌输式学习下的理念冲突、教师作为问题解决者在情境式学习下的理念冲突以及教师作为自主学习者在探究式学习下的理念冲突,从教师对课堂教学变革的理解以及遭遇理念冲突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课堂教学变革理念的代际传递、不同变革参与者的社会场域、教师的自主学习引发了教师理念的冲突。其三,呈现教师在课堂教学变革理念冲突中其真实的课堂教学变革行为。从教师课堂教学变革行为生成的现实表征将教师课堂教学变革行为划分为“阻抗型行为”、“妥协调适型行为”、“创新型行为”。在阻抗型行为中常常呈现出拒绝与被动接受并存的心理特质,忙碌与解决思考共生的日常样态,盲目服从与虚假参与交织的价值取向等特点;在妥协调适型行为中常常呈现出妥协与主动适应共存的心理特质,团队合作与自我调整共生的日常样态,追求稳定与开放进取交织的价值取向等特点;在创新型变革行为中常常呈现出常规与创新并存的心理特质;稳中求进与尝试创新共生的日常样态;突破常规与彰显个性交织的价值取向等特点。研究发现:消极的态度,协作的学习环境以及自主的学习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变革行为选择的主要制约因素。最后,以教师理念冲突下的变革行为为基础探究在课堂教学变革中教师变革行为的生成机制。教师在理念冲突中不断调整变革行为以生成新的变革行为,因此理解是课堂教学变革行为生成的前提与基础,慎思是课堂教学变革行为生成的核心要素,环境是课堂教学变革行为生成的制约要素。研究发现:对变革理念的认识与再生产是教师课堂教学变革行为发生的开始,在课堂实践中得以显现,并形成变革思想方法以持续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从认识理念开始到逐渐外显于行为并形成思想方法的过程呈现出渐进累积性,在不断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由量的积累达到质变以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变革。重构学校课堂教学变革的整体环节,加强教师专业共同体构建的设计,重塑持续一致的课堂教学变革取向或可为未来的课堂教学变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