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脱贫初中生归因方式、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摘要】:国家脱贫攻坚战在2020年顺利结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能够阻止贫困群体的代际贫困问题。研究证实代际贫困和贫困群体的心理有很大关系,同时大量研究表明中学生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非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也就是说虽然贫困群体的子女在学校和社会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能够达到非贫生平均水平,并且在面对问题时倾向于外部归因。因此,脱贫生的心理健康依然是学校应当密切关注的对象,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已有研究表明归因方式、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但现有研究缺乏对三者关系深入的探讨。因此本研究尝试系统地探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补充这方面的理论成果,也为学校的脱贫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实证基础。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进行研究。从江西省Y市某初中选取203名符合标准的脱贫生进行研究,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心理资本量表》以及《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进行测查,得到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为86.7%。结果如下:1.脱贫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偏低,自我效能、韧性、心理资本总分在性别及年级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2.脱贫初中生在内部归因方式上的得分高于外部归因方式。人际努力因子在性别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学业运气、人际运气两个因子及外控性归因方式在年级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3.脱贫初中生外控性归因方式与心理资本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关系;内控及外控性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内控及外控性归因方式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心理资本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4.心理资本在外控性归因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内控性归因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部分掩蔽效应。依据本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在日常教学中教育者应尽量把心理健康课程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养成内向性归因的良好习惯,并通过沙盘、团体辅导等方式提高脱贫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提高,最终摆脱过去因为经济原因养成的贫困心理,实现阻断代际贫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