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体针结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开展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头、体针结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比观察头皮针留针结束后进行吞咽康复训练与头皮针留针时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对其疗效的影响,为将来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相应依据。方法:本课题以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共纳入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观察组A(30例)、观察组B(30例)以及对照组C(30例),三组均采用相同背景下脑卒中后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之上,对照组C采取[常规体针+吞咽康复训练(体针治疗结束后进行)]方案;观察组B采取[头皮针+常规体针+吞咽康复训练(头、体针治疗结束后进行)]方案;观察组A采取[头皮针+常规体针+吞咽康复训练(仅在体针治疗结束后,头皮针留针时进行)]方案。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的评分结果,以便系统对各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方面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三组患者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经变异数分析(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即三组患者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显著下降(均P0.01)。(2)经Student-Newman-Keuls(SNK)法进一步对三组患者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做组间两两多重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A与观察组B、对照组C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B与对照组C比较,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4周后观察组A与观察组B较对照组C饮水试验评分下降更明显,而观察组A饮水试验评分较B、C两组下降最显著。(3)三组患者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观察组A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A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观察组B与对照组C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B、对照组C在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的评分不具有可比性。(4)整个临床观察中,参加试验的各组患者均未出现晕针、血肿等不良针刺事件。结论:(1)观察组A、观察组B及对照组C的治疗方案实施4周后均能对患者病情起到一定改善作用。(2)观察组A的治疗方案实施4周后在疗效及改善饮水呛咳程度方面显著优于观察组B和对照组C。(3)治疗2周后,三组方案的疗效比较显示:观察组A能在治疗2周即治疗中期取得较好疗效。(4)三组针刺安全等级均为Ⅰ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