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分组试验,比较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Hp阳性)脾胃湿热证临床实践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其在Hp根除率、患者临床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治疗情况。方法试验所有病例来自2017年8月到2018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患者,共10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予半夏泻心汤,14天为一疗程,联合四联疗法7天为一疗程。对照组予四联疗法,14天为一疗程。均停药1月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Hp根除率、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情况。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者Hp根除率治疗组94%,对照组8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总积分疗效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94%、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中医单项症状分析可得,主症四项上腹痞满、上腹疼痛、口干口苦、口中异味及次症嗳气吞酸、肢体困重、恶心呕吐三项,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次症食欲减退、小便黄两项,得出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本次试验共发生3例不良事件,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腹泻;对照组共2例,其中头晕1例、恶心1例。上述患者由于整体症状较轻,未达到试验脱落标准,未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结论(1)两组Hp根除率比较,治疗组根除率高于对照组,经数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对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均有疗效,但治疗组在中医总体症状改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推广到临床实践应用中。(3)与单用四联疗法相比,脾胃湿热证患者中医症候总体疗效以及单项症状(上腹胀满、上腹疼痛、口干口苦、口中异味、嗳气吞酸、肢体困重、恶心呕吐)方面疗效较显著。(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经数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对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均有疗效,且安全、有效。
|
|
|
|
1 |
罗琦;刘凤斌;廖荣鑫;;中医脾胃湿热证辨治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
2 |
贾学平;时昭红;;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
3 |
陈列城;张晓辉;;脾胃湿热证论治浅析[A];2009年全国基层优秀中医表彰大会暨全国第二次民间验方、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
4 |
吕文亮;陈琳;高清华;周燕萍;刘林;周慧敏;;脾胃湿热证量化诊断标准研究回顾及今后研究思路探讨[A];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之研究(九)——第九次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
5 |
林坚;梅武轩;黄志新;;脾胃湿热证研究动态[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
6 |
万莹;吕文亮;;近二十年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
7 |
杨春波;柯晓;傅肖岩;李秀娟;胡光宏;;脾胃湿热证研究的初步揭示[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
8 |
廖荣鑫;周福生;许仕杰;陶双友;;中医脾胃湿热证探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
9 |
罗琦;刘凤斌;廖荣鑫;;中医脾胃湿热证辨治探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
10 |
李军祥;;调少阳枢机治疗脾胃湿热证的临床体会[A];第三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暨温病学辨治思路临床拓展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