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厚砂岩顶板应力位移场分布特征及应用研究
【摘要】:针对新集二矿210108工作面实际工程条件,顶板为巨厚砂岩,本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综合研究方法,对巨厚砂岩顶板条件下顶板应力位移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通过现场勘察,阅读文献资料,掌握一定的理论分析方法,结合现场工程地质,明确研究分析方法: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
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根据顶板厚度及岩性不同,建立了5种计算模型,获得了不同条件下顶板应力位移场随顶板垂直方向、工作面走向、工作面倾向分布特征,总结不同条件下顶板应力位移场分布特征的异同,顶板厚度及岩性对应力位移场影响很大。
在巨厚砂岩顶板条件下,采空区顶板表面变形量最小,顶板三个方向主应力都为拉应力范围、第三主应力为拉应力范围及主拉应力值最大,垂直位移梯度衰减最慢。并具有较大冒落带及裂隙带高度。顶板厚度和岩性显著影响采动影响范围。在巨厚砂岩顶板条件下,采动对工作面煤层顶板超前及滞后影响范围最大。
根据现场情况,安装多点位移计观测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顶板位移值,通过数据库软件分析数据,得出巨厚砂岩顶板位移场的分布特征,并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合理性。
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结果对其应用研究,可以得出采空区“三带”高度及分布特征、高抽巷合理层位确定、煤柱留设宽度及对临近巷道煤层的影响。为工作面开采提供依据。
|
|
|
|
1 |
赵邦戟,郎福元,魏庆同;板条粘结问题应力和位移的全场解答[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2 |
周拥军,寇新建,任伟中;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模型试验平面位移场测量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04年05期 |
3 |
汪仁和,李栋伟,王秀喜;摩尔-库仑强度准则计算冻结壁应力场和位移场[J];工业建筑;2005年10期 |
4 |
董毅;夏勇;夏源明;;基于自动网格法测量橡胶平面拉伸试验位移场的分区拟合方法[J];实验力学;2005年04期 |
5 |
王秀凤;蔡友贵;陈光南;;模具刃口的激光淬火试验与数值模拟[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9年02期 |
6 |
曹亮;姚激;钱闪光;黄剑峰;;银基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应力场数值模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01期 |
7 |
田琨;卜昆;董一巍;黄胜利;蒋睿嵩;;涡轮叶片精铸变形分离方法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10年20期 |
8 |
宋学行;潘永东;仲政;;涂层中的声传播和激光超声检测[J];无损检测;2011年04期 |
9 |
黄兆芝;杨敏嘉;张勃立;黄惠泽;;Y形密封件平面模型应力场位移场的试验[J];石油学报;1986年04期 |
10 |
舒小平;复合材料层板小挠度理论的改进[J];航空学报;1993年07期 |
11 |
侯华,褚忠,徐宏,林首位;增量变刚度法在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2 |
姜世平;许崇勇;朱剑非;;1500mm冷轧机组机架有限元分析计算[J];重型机械;2007年01期 |
13 |
岳强;肖洪天;朱学军;;矿区层状地基中应力和位移场的数值分析[J];中国矿业;2007年03期 |
14 |
卢敦华;何忠明;林杭;;节理岩坡中注浆效应的FLAC3D数值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2期 |
15 |
冯宪章;刘才;江光彪;;立辊偏移对H型钢头部变形的影响[J];钢铁;2007年06期 |
16 |
刘炜;陈勇;;深埋矿体开采顺序浅探[J];金属矿山;2009年07期 |
17 |
许志武;闫久春;王昌胜;杨士勤;;超声波的传播特性及其对钎料润湿行为的影响[J];焊接学报;2010年12期 |
18 |
邹飞;李海波;周青春;朱小明;莫振泽;郝亚飞;;楔刀作用下含水平节理岩体的位移场特征及损伤演化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
19 |
王志勇,王世斌,佟景伟,岳澄,李林安,李翔宇;热塑性复合材料层合板层间细观力学研究[J];实验力学;2003年02期 |
20 |
徐树成,王先进,刘才;弹塑性大变形有限元分析槽钢成型过程的位移场和速度场[J];塑性工程学报;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