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学生对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研究

崔燕  
【摘要】: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逐渐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根据以往研究,大众对独生子女群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那么大学生是否也对该群体存在刻板印象?如果存在,它的表现形式、特点等有何独特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独生子女刻板印象形容词问卷、刻板解释偏差问卷(SEB)和眼动实验,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大学生对独生子女的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2)独生子女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3)通过眼动实验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进一步验证。所得结论如下: (1)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存在外显刻板印象,分别为物质条件好、任性、自我中心、依赖性较强、娇生惯养和爱发脾气;乡镇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具有更深的独生子女外显刻板印象;独生子女外显刻板印象在独生、非独生被试上表现出明显的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效应。 (2)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存在显著的内隐刻板印象;乡镇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具有更深的独生子女内隐刻板印象。独生子女内隐刻板印象在独生、非独生被试上表现出显著的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效应。 (3)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测量结果不存在相关,说明二者所测的是两种不同且互相独立的心理现象。 (4)通过眼动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存在性,表现为呈现 独生子女概念词时,被试更关注与其刻板一致的消极属性词;除此之外,还验证了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效应,表现为呈现独生子女概念词时,独生被试更关注积极特质,而非独生被试更关注消极特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莫琼琼;贺雯;;刻板印象威胁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年04期
2 林志群;苏晓明;;理解刻板印象威胁的机制:表现目标定位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11期
3 段正骄;王莉;梁晨;李昂;王笑妍;王丹;;大学生对运动员的外显刻板印象[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年02期
4 李亚玲;;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09年38期
5 张洪英,高丽娟;刻板印象稳定性的理论分析[J];理论学刊;2005年03期
6 范玉明;;浅析媒介广告中的女性刻板印象[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7 伍艳;丁道群;;人际认知中刻板印象激活和应用的影响因素剖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1期
8 任婕;王新香;;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仇妙芹;应湘;;城乡刻板印象激活的实验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李春凯;杨立状;罗娇;刘燕吉;唐菁华;郭秀艳;;上海人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1期
11 张海钟;安桂花;赵文进;;区域心理学视野的中国省域居民性格气质刻板印象——以甘肃市/县区域刻板印象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2 张海钟;姜永志;;区域刻板印象的心理学实证研究——以甘肃和内蒙古原著居民为研究对象[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3 徐曼;王贺;;刻板解释偏差测量内隐刻板印象[J];黑龙江史志;2010年23期
14 杨益;;地域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年02期
15 王彭;葛国宏;严建雯;杜雪;;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16 杨晓玲;权方英;;大学生性别-数学刻板印象解释偏差的实验研究[J];校园心理;2011年06期
17 孟小红;;教育刻板印象的内-外群体效应[J];教育评论;2012年03期
18 倪慧逸;贺雯;莫琼琼;;“官二代”和“贫二代”职业发展内隐刻板印象研究——大四学生和在职人士的比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9 仝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的刻板印象威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年01期
20 黄谨轩;;刻板印象威胁对于教育影响的研究综述[J];青春岁月;2013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玉佩;杜秀芳;;刻板印象抑制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沛;;刻板印象与社会情景因果建构的相互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何志芳;刘建平;;大学生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加工模式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王沛;杨亚平;;刻板印象表征中的功能性模块[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孫旻暐;林秀珍;邱敏綺;王瑞興;蘇完女;;華人社會中的刻板印象與接觸假說確定——以臺灣大學生為樣本[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6 张晓斌;佐斌;;个体建构框架下刻板印象激活的两阶段模型[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安桂花;师玉生;张海钟;;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权力与元刻板印象[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杨建伟;解丽丽;李寿欣;;刻板印象的信息加工模型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徐德淼;唐日新;胡燕;张丽芳;;我国大学生对中国和日本刻板印象的比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连淑芳;;刻板印象的研究溯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包蕾萍;中国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结构、来源和后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贺雯;元刻板印象及其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连淑芳;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贾磊;语义刻板印象认知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5 陈莉;刻板印象的心理表征:组织结构及其特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永萍;刻板印象信息沟通的特点及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3年
7 张珊明;基于外显和内隐测量的权力刻板印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嘉秋;师范生对残疾学生的刻板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叶海亚(Yahya Sharahili);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培玲;刻板印象威胁与女性数学成绩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栋;元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吉有;反刻板印象对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情绪的调节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吴佳时;刻板印象威胁线索对创造性产出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贺庆利;老年人年龄刻板印象的差异及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黄道理;身高刻板印象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房玉佩;抑制和认知负荷对刻板与反刻板印象可及性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仇妙芹;城乡大学生内隐刻板印象及行为效应的实验研究[D];广州大学;2008年
9 李漫;大学生年龄刻板印象及其干预[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邹玉梅;容貌特征的刻板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莹;如何消除品牌形象中的刻板印象[N];中国工业报;2009年
2 管健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刻板印象威胁研究 开启全新审视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郑讴 编译;“刻板印象”影响女性从事科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汤明旺;消除西部“刻板印象”[N];中国信息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胡建辉;改变对女性的“刻板印象”[N];法制日报;2002年
6 李嘉;用“心”克服偏见[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7 李巨川;浅谈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8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丁小斌 郭燕;“贫穷”标签影响学生学业成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浙江省余姚市花园小学 符国锋;抑制美术教育中的“克隆”效应[N];美术报;2006年
10 韩向东;刻板印象与群体间的语言偏见[N];吉林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