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街景地图的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
【摘要】:快速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底蕴保留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成为重要话题。历史文化街区街道不仅传承着历史文化内涵,更承担着旅游、交通、居住等功能。在街道两侧不仅有传承历史文化的古建筑,更有延续历史文化的居民,街道空间更是传统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街道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与其他普通街道相比,保护的原则和方法也不一样。街道交通随着不合理的设计而变得更加无序,街道环境随着车辆的增多也变得越来越恶化,导致了传统历史文化街区街道肌理的断裂,历史文化氛围遭到破坏。广州正在推行示范路建设,对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评价有利于客观认识历史文化街道现状问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的文献基础上,以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为实证研究区,从街道空间构成物质要素、感知要素、历史文化街区内涵三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获取了广州22片区历史文化街区街景地图数据、楼层高度数据、路网数据等,然后运用SD法面向广州市居民对街景地图进行打分评价,并且结合实地问卷调查。然后运用熵权法求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值,并且分析评价结果,最后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客观物质要素指标与感知要素指标和历史文化内涵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街道空间构成的物质要素、感知要素,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体系的三个要素:物质要素、感知要素、历史文化街区内涵,形成了14个微观层面的指标,对于评价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品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基于街景地图对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受访者通过街景地图能够较真实客观对街道空间各指标要素打分,相比静态的通过机器学习对街景地图进行分析,使用以行人浏览方式获取的街景地图,有利于受访者对街道整体风貌的感知。(3)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品质参差不一,差距较大,其中每条街道的历史文化内涵评价值相差极大,而感知要素指标评价值与客观物质要素指标评价值分布比较均匀。而在历史文化街区街道中,使用者更多的关注是历史文化街区内涵,其次是人的感知,最后为客观物质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