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河网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及经济损失估算研究
【摘要】:平原河网区域河流众多,水流平缓,水环境承载力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平原河网水系水污染问题严重。本研究选择苏南长江流域典型平原河网区雪堰镇和苏北沿海平原河网区长荡镇为代表性研究区域,雪堰镇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发达,为经济发达地区;长荡镇地处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农业是当地重要经济支柱。雪堰镇和长荡镇农田、畜禽养殖及农村生活产生的污染物处理率低,农业非点源污染相对较重,也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平原河网区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估算了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量,比较分析了两个代表性城镇农业非点源污染差异,并首次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对研究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损失进行估算,为制定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和估算非点源污染经济损失提供技术依据。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选择资料易得、计算简明的Johnes输出系数法对雪堰镇和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分析比较了两镇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差异,利用影子工程法和替代价格法对农业非点源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雪堰镇2008年农业非点源污染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产生量分别为140265kg、21447kg、607430kg;入河量分别为66970kg、6722kg、275781kg。长荡镇2010年农业非点源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产生量分别为922453kg、325509kg、3892290kg;入河量分别为217600kg、40756kg、806467kg。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污染明显比雪堰镇严重。由于两地产业结构、农业耕作模式、农户生产生活习惯、污染物处理率以及政府管理力度的不同,雪堰镇与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污染存在较大差异。雪堰镇农业非点源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主要来自于农村生活,所占比例分别为53.2%、54.0%,总磷(TP)主要来自于畜禽粪便,比例为62.3%。从各项污染指标来看,农村生活和畜禽粪便是雪堰镇农业非点源污染产生的主要来源,农田径流污染所占比重最小。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主要来自于畜禽粪便,所占比例分别为74.3%、94.9%、78.1%,然后依次是农村生活、农田径流。由于农业种植面积、畜禽养殖数量、农村人口数量的不同,雪堰镇和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污染地域差异较大。雪堰镇绣衣村农业非点源产生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最多,分别占总排放量的11.5%、17.7%、12.8%,然后依次是东洋湖村、万寿村。长荡镇胜利桥村农业非点源污染最严重,其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21.8%、28.0%、22.5%,然后依次是甲侯村、东厦村。
雪堰镇2008年和长荡镇2010年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总损失量分别为243.0万元、723.6万元。长荡镇各类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损失量远大于是雪堰镇。雪堰镇农村生活污染经济损失占主导地位,比例为67.3%,然后依次是土壤侵蚀、畜禽养殖污染,分别占21.7%、11.0%。长荡镇畜禽养殖污染损失最大,占50.3%,然后依次是农村生活污染、土壤侵蚀,比例分别为36.0%、13.7%。雪堰镇和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损失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绣衣村是雪堰镇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损失最大的区域,然后依次是共建村和东洋湖村。长荡镇胜利桥村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总损失最大,然后依次是甲侯村和东厦村。
|
|
|
|
1 |
李健忠;庞明;叶朝霞;王惠松;王黎伟;胡文凌;;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及其防治措施[J];广州化学;2008年02期 |
2 |
戴晓燕,过仲阳,石纯,吴健平;空间聚类在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3 |
刘纪辉;赖格英;;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
4 |
黎薇,郭雅芬,王琦,过仲阳;非点源污染的流域分配方法研究[J];上海地质;2005年03期 |
5 |
王晓燕;曹利平;;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经济措施探讨——以北京密云水库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年02期 |
6 |
彭畅;朱平;牛红红;李强;张玉龙;;农田氮磷流失与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防治[J];土壤通报;2010年02期 |
7 |
代才江;杨卫东;王君丽;刘春光;;最佳管理措施(BMPs)在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年04期 |
8 |
赵倩;马建;问青春;陈欣;史奕;;应用AnnAGNPS模型模拟柴河上游农业非点源污染[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
9 |
崔牧;;美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概述[J];上海水利;1997年04期 |
10 |
冯庆;;国内外农村非点源污染研究之比较[J];科学时代;2007年01期 |
11 |
李谷雨;;人工湿地法处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2 |
朱丹丹;马永胜;时秋月;;人工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中几种污染元素的控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13 |
丁晓雯;李薇;陈庆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4期 |
14 |
李强坤;李怀恩;胡亚伟;陈伟伟;孙娟;;农业非点源污染田间模型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2009年12期 |
15 |
张水龙,庄季屏;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生态学杂志;1998年06期 |
16 |
张水龙,庄季屏;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流域单元划分方法[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1期 |
17 |
陈金林,潘根兴,张爱国,于彬,田维彬;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18 |
高军;淮安市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9 |
郑粉莉,李靖,刘国彬;国外农业非点源污染(面源污染)研究动态[J];水土保持研究;2004年04期 |
20 |
章明奎,李建国,边卓平;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最佳管理实践[J];浙江农业学报;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