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转基因棉田棉蚜种群动态及其机理研究

陆宴辉  
【摘要】:本文以2个转Cry1Ac基因棉“国抗22”、“苏抗103”和1个转Cry1Ac+CpTI基因棉“中抗310”及其亲本对照棉“泗棉3号”、“苏棉12”为试验材料,研究并比较了这5个品种棉田棉蚜的种群数量动态,同时就不同类型棉花与棉蚜种群动态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结果如下: 在棉花苗期连续组建了3个世代的棉蚜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结果显示,转基因棉“国抗22”田间棉蚜种群在连续3个世代后累积增长倍数为5.40,是对照亲本棉“泗棉3号”的1.41倍;转基因棉“苏抗103”和“中抗310”棉田棉蚜累积增长倍数也较对照亲本“苏棉12”分别上升49.54%和65.79%。此结果表明,供试的3个转基因棉其田间棉蚜种群数量较亲本对照棉田有更大的暴发潜力。应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分析指出,雨水是影响棉蚜种群增长的主要因子,控制指数为1.71~2.00,捕食性天敌的控制作用次之,其它依次为蚜霉菌寄生、天敌寄生、自然死亡及其它影响因子。比较不同棉花品种间各作用因子的控制指数,发现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上棉蚜的天敌寄生能力均较对照亲本棉明显减弱,其控制指数下降17.60~26.94%,而雨水冲刷、天敌捕食等一些因子的控制作用则在不同类型的棉花中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通过组建棉蚜实验种群生命表,发现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对棉蚜实验种群的各龄期存活率、发育历期、繁殖力及生命表参数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国抗22”、“泗棉3号”上棉蚜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4460、0.4015;“苏抗103”、“中抗310”、“苏棉12”上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4434、0.4371、0.4077。与亲本对照棉相比,供试的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更有利于棉蚜种群数量的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薛丽;卢延;周正堂;高希武;宋敦伦;;转双价基因(Bt+CpTI)抗虫棉对棉蚜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年07期
2 刘刚;;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建议:防治水稻棉花抗性害虫暂停使用四种农药[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20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丽花;;气象要素与棉蚜种群变化的成因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吕昭智;李进步;田长彦;李锦辉;;干旱区有机棉田棉蚜种群动态[A];昆虫学研究进展[C];2005年
3 曾华兰;何炼;刘朝辉;叶鹏盛;韦树谷;李琼英;张骞方;;转基因抗虫棉昆虫生态群落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贾芳曌;刘映红;徐利;;花椒棉蚜对温度的生态适应性研究[A];庆祝重庆市植物保护学会成立10周年暨植保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马惠;顾春波;赵鸣;周玉;夏晓明;薛超;;棉蚜抗药性研究进展[A];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冯宏祖;王兰;熊仁慈;;棉田瓢虫对棉蚜种群控制作用的研究[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周秋菊;魏伟;钱迎倩;马克平;张永军;吴孔明;;转Bt基因棉对草蛉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谌爱东;赵雪晴;李向永;张龙;;苹果棉蚜的灾变规律与原因之探讨[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9 刘向东;翟保平;张孝羲;;棉蚜的飞行特性及种群分化[A];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金莹;赵章武;冯国蕾;李梅;谢佳燕;何凤琴;;不同寄主植物棉蚜抗性基因研究[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建英;转Bt基因棉对棉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安全性[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龚鹏;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种群分化的分子遗传标记研究及性蚜的诱导[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宴辉;转基因棉田棉蚜种群动态及其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2 陈建;棉大卷叶螟主要生物生态学习性的再研究及主害代种群动态分析[D];扬州大学;2007年
3 杨焕青;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及吡蚜酮对抗吡虫啉棉蚜生物学和生化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4 贾芳曌;棉蚜在花椒上的种群动态及花椒香豆素对棉蚜生化特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8年
5 罗亮;基于地统计学的南疆棉蚜与瓢虫种群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6 郑彩玲;棉蚜寄主专化性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刘冰;不同水肥条件对棉蚜及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8 吴莉莉;转基因棉田棉铃虫庇护所的评估及其建立[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9 郑立飞;天敌胁迫下的棉蚜种群动态规律的分析与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李菁;棉蚜对吡虫啉抗性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勇;转基因棉花可少用农药不减产[N];农资导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罗兵前;转基因棉花是把双刃剑[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徐守滨;转基因棉花是把双刃剑[N];江苏科技报;2006年
4 范建 王相宜;至今没有对人和环境影响的报道[N];科技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计惠;转基因带给棉花多少梦[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李亚玲;防治二代棉铃虫[N];农民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