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与调控
【摘要】:
氮肥施用合理与否对小麦的产量、品质、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根据不同类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合理减少氮素化肥投入,因品种类型精确定量施氮,提高肥料的吸收利用效率,是实现专用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于2000~2005年在江苏沿江农区的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砂壤土)和姜堰市(高沙土)、里下河农区的高邮市(粘土)和姜堰市(中壤土)、淮北农区的丰县(砂壤土)等5个试验地点采用江苏大面积生产中正在示范应用的强筋小麦皖麦38、烟2801、中筋小麦扬麦10号、扬麦11号、淮麦18、弱筋小麦宁麦9号、扬麦9号、扬辐麦2号和建麦1号等9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计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素吸收利用、氮效率特征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探明类型间的异同,分析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提出不同类型专用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的氮肥施用模式。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强、中、弱筋三种类型专用小麦实现目标产量和品质指标,植株吸氮量不同,强筋小麦籽粒产量8000~8600kg/ha,植株吸氮量270~280kg/ha,中筋小麦籽粒产量8200~8500kg/ha,植株吸氮量215~225kg/ha,弱筋小麦籽粒产量7000~8300kg/ha,植株吸氮量180~205kg/ha,实现优质高产,强筋小麦较中筋小麦植株吸氮量高50~60kg/ha,中筋小麦较弱筋小麦植株吸氮量高20~30kg/ha。
|
|
|
|
1 |
姜宗庆;封超年;黄联联;郭文善;朱新开;彭永欣;;施磷量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06年05期 |
2 |
文涛,熊庆娥,曾伟光,刘远鹏;脐橙果实有机酸代谢调控措施的初步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3 |
黄严帅,郭万胜,沈序桃,张洪程,戴其根,许轲,霍中洋;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对江苏优质专用小麦品质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4年01期 |
4 |
谢海霞;何帅;侯振安;;全球红葡萄氮素营养及氮肥施用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
5 |
孟建;李雁鸣;党红凯;;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土壤中硝态氮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6 |
丰明;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马少康;杨桂霞;;不同灌水处理对彩色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年03期 |
7 |
李淑文;文宏达;周彦珍;李雁鸣;肖凯;;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
8 |
朱新开;张旭东;郭文善;封超年;彭永欣;;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氮效率的差异[J];麦类作物学报;2007年06期 |
9 |
林琪;梅楠;位东斌;梁振兴;;中后期施氮肥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莱阳农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10 |
陈凤生;姚金保;牟建梅;王海候;施林林;宋浩;;粉锈宁对弱筋小麦宁麦1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
11 |
C. M. Loffler
,高世铭;硬质红皮春小麦的籽粒和植株蛋白质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1986年05期 |
12 |
毛凤梧,赵会杰,段藏禄;潮土麦田施磷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初探[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13 |
刘万代;杜沛鑫;尹钧;陈现勇;;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豫麦49-198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
14 |
向春阳,田秀平,杨克军,董炳友;典型玉米自交系氮素吸收利用特点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3期 |
15 |
马连章;梅成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8年17期 |
16 |
郭战玲;沈阿林;寇长林;马政华;王守刚;;不同小麦品种开花后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氮效率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5期 |
17 |
杨利玲;刘慧;陆志芳;;栽培环境条件对专用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08年09期 |
18 |
周秋峰;黄长志;王保林;赵建国;;栽培技术对小麦品质的调节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08期 |
19 |
刘辉;赵竹青;;植物氮营养高效基因型筛选指标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
20 |
王小燕;于振文;;水氮互作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