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GST融合蛋白表达及HPV16 E6单克隆抗体制备
【摘要】:
人乳头瘤病毒(HPV Human papillomavirus)是一组具有组织特异性的双链DNA病毒。研究发现,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必要因素,特别是HPV16型在宫颈癌组织中检出率可高达50%。HPV感染性疾病、宫颈癌已严重威胁了广大妇女的生殖健康,现今条件下仍无特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乳头瘤病毒基因组至少有10个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ame, ORF),主要位于同一条DNA链上,而另一条DNA链仅含少量的ORFs,被认为是非编码性的DNA链。各种HPV基因结构大致相似,由早期(E)编码区、晚期(L)编码区以及介于E6和L1之间0.4 kb~1.01 kb的非编码区3个部分组成。
本研究根据已发表的HPV16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针对HPV16E6/7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以含HPV16E6/7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小鼠的癌组织DNA为模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HPV16E6/7基因序列,其大小为780 bp。
将PCR产物克隆入pGEM-T载体,构建了重组质粒pGEM-T-E6/7,经EcoRI和XhoI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回收目的片段,并克隆到PGEX-6P-1表达载体。通过PCR、酶切及测序鉴定证实,HPV16E6/7基因以正确的阅读框架插入到PGEX-6P-1载体中。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后,运用SDS-PAGE电泳分析表达产物,并用Western Blot进行鉴定,HPV16E6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104。利用亲和层析法从表达产物中纯化出目的蛋白。
以纯化的HPV16E6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运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并采用间接ELISA法进行筛选,共获得了4株能稳定分泌针对HPV16E6蛋白的特异性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4B11E1E8D4、5C2A4D6E8、4B12C5C8F7、2E3F9C4C6,抗体亚型检测结果分别为IgG1、IgG2b、IgG1及IgG2a。利用间接ELISA、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证实这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重组HPV16E6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其中5C2A4D6E8、4B12C5C8F7、2E3F9C4C6三株属于相同的抗原表位,而4B11E1E8D4属于不同抗原识别位点。本研究通过GST融合蛋白成功制备出针对人乳头瘤病毒16E6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今后进一步探索其生物学功能、HPV16E6的检测以及免疫学治疗奠定了基础。
|
|
|
|
1 |
洪静婉;倪忠耘;赵慰光;张丽珊;高翼之;黄鹰;蒋清;;单克隆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卵抗原[J];现代医学;1988年04期 |
2 |
韩秀芳;于维琴;;单克隆抗体测定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临床价值[J];肿瘤防治研究;1990年02期 |
3 |
韦强;单克隆IgM抗体对小鼠抵抗表皮葡萄球菌荚膜株感染的保护作用(文摘)[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2年03期 |
4 |
端青,赵忠利,张国珍,黄策;淋病球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特性的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4年02期 |
5 |
宫桂兰,邹积艳,蔡知天,任政华,卜丽莎;抗人上皮性卵巢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年07期 |
6 |
周卫平,张定凤;一种新的肝细胞生长多肽及其临床价值初探[J];中华内科杂志;1994年01期 |
7 |
陈兵,蔡学君,周绍娟,樊代明,张学庸;免疫抑制酸性蛋白单克隆抗体MI_2体外抗肿瘤作用的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1994年08期 |
8 |
徐志凯,汪力亚,王海涛,薛小平,董之昌,胡育成,王寿仁,朱俊铭,陈晓玲,雷继军,汪美先;单克隆抗体治疗肾综台征出血热患者的初步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5年01期 |
9 |
杨琴,邓继先,程萱;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5年Z1期 |
10 |
王颖,武淑兰,薛海鹏,曹香红,刘淑俊,孙可淳;多发性骨髓瘤克隆起源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1995年10期 |
11 |
刘福坤,黎介寿,臧静,赵增顺,祁晓平;胃癌患者骨髓转移癌细胞的检测和临床观察[J];中华外科杂志;1995年09期 |
12 |
陈峥,任军,樊代明,周绍娟,李明峰,王伯 ,张学庸;光敏生物素标记胃癌单克隆抗体MG_7的制备[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1995年01期 |
13 |
刘荷中,凌世淦,董邦权,宋晓国,韩保光,孟莉,马贤凯,金伯泉;分泌抗 HIVp24 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初步鉴定[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7年01期 |
14 |
钟国权;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年04期 |
15 |
邢国宏,周士发,付绪杰,李跃珍,王立欣;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状态[J];前卫医药杂志;1998年04期 |
16 |
汪洪毅,陈兵,沈爱玲;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化学和免疫分型[J];青岛医药卫生;1999年06期 |
17 |
黄颢;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性病病原微生物结果分析[J];右江医学;2001年03期 |
18 |
杨世海,刘晓峰,果德安,郑俊华;不同碳源对掌叶大黄毛状根生物量和蒽醌产量的影响[J];中草药;2005年07期 |
19 |
唐秀英;毛东英;张冬青;;免疫固定电泳对单克隆免疫增殖病的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2007年12期 |
20 |
效梅;安立龙;杨学义;葛昕;乔海;赵婷;马霄飞;樊敬庄;朱梦漾;窦忠英;;人胰腺干细胞建系及移植诱导胰岛治疗大鼠糖尿病[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8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