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粳稻品种的基本特点

李进前  
【摘要】: 本研究在群体水培下,于2008年和2009年选用94个常规粳稻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测定其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面积系数、根系形态、根系活性、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全氮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等,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按品种单穗重的高低将供试品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并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根系性状、穗部性状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粳稻品种有关性状的演变趋势及其差异,分析了大穗型品种有关性状的基本特点,以期为粳稻品种的遗传改良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供试粳稻品种的单穗重差异很大,其变幅为0.79-3.59 g·穗-1(2008年)和1.01-3.53 g·穗-1(2009年),最大的品种比最小的品种分别增加354.2%(2008年)和249.5%(2009年)。A、B、C、D、E、F各类品种平均穗重分别为1.14、1.69、2.04、2.38、2.70、3.50 g·穗-1(2008年)和1.35、1.65、1.92、2.18、2.61、3.14 g·穗-1(2009年),其品种数分别为19、17、16、22、13、4个(2008年)和12、19、21、26、10、6个(2009年)。同年度不同穗重类型品种平均穗重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2)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平均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穗重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2**(2008年)和0.612**(2009年),均达极显著水平。扩大穗型、增加穗重有利于粳稻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 (3)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结实率的差异不显著,千粒重的差异,2008年达显著水平,2009年不显著。大穗型粳稻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少、每穂颖花数多、千粒重较大,但结实率小于偏大穗型品种,说明穗型过大不利于结实率的提高。进一步分析表明,大穗型品种一次枝梗千粒重、二次枝梗千粒重均大于小穗型品种,但一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较低,小于偏大穗型品种。着粒密度过大是大穗型品种全株、一、二次枝梗籽粒结实率较低尤其是二次枝梗籽粒结实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4)大穗型品种库容量、叶面积系数、生物产量、抽穗期干物质生产量、总吸氮量、抽穗期吸氮量显著大于其它类型品种,经济系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大但小于中等偏大穗型品种。 (5)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穗长、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与一次枝梗数比例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穗重与穗长、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与一次枝梗数比例关系密切。大穗型品种穗长较长、着粒密度大、一次枝梗数多、二次枝梗数多、二次枝梗数与一次枝梗数比例大。 (6)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单株根干重、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大穗型品种单株不定根总长较长、单株根干重较大、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较大、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较大; 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单穗根数、根干重、不定根总长、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均存在显著差异,大穗型品种单穗根系性状均大于小穗型品种; 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最长根长、众数根长、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粗、单条不定根干重均存在显著差异。大穗型品种最长根长、众数根长、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粗、单条不定根干重较大,但小于中等偏大穗型品种;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成穗期冠根比有较大的差异,2008年比2009年趋势明显,大穗型品种的成熟期冠根比大。 相关分析表明,穗重与单株根系性状(包括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干重、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力)、单穗根系性状(包括单穗根数、单穗根干重、单穗不定根总长、单穗根系总吸收面积、单穗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穗根系活力)、单条不定根性状(包括最长根长、众数根长、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粗、单条不定根干重)、成熟期冠根比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关系,单穗根系性状相关系数较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单株根系性状受到单穗根系性状与穗数共同的影响,但单穗根系性状对单株根系性状的相关程度明显大于单株穗数对单株根系性状的相关程度。说明单穗根系性状对穗重影响大于单株根系性状对穗重的影响。 大穗型品种在单株根系、单穗根系、单条不定根及成熟期冠根比等性状上比小穗型品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优势,单穗根系性状优势更明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唐甫林,王建,胡石海;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常规粳稻型非F_1优势超级稻品种选育的基本规律[J];上海农业科技;2002年05期
2 高良艳;兰彩霞;周鸿飞;郭玉华;;辽宁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产量性状相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3 余本勋;张时龙;何友勋;卢运;;贵州山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J];种子;2010年04期
4 边永高;;浙北稻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优势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5 林海;庞乾林;阮刘青;王志刚;鄂志国;;近10年我国审定通过的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J];中国稻米;2011年02期
6 单艳;王正国;万卫东;;保山市常规粳稻区域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3期
7 董中华;双晚常规粳稻超稀播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1997年06期
8 陈志德,仲维功,杨杰,吉健安;江苏省审定的常规粳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3年01期
9 季芳;蔡惠忠;张红;;江阴市常规粳稻精确施肥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7年02期
10 周钧;;常规粳稻种子田自生稻的发生原因和防除对策[J];中国种业;2009年10期
11 顾文亮;程廷海;刘洪富;赵留声;费月明;;江苏淮北直播常规粳稻生产问题与主要技术对策[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8年01期
12 叶胜海;纪国成;祁永斌;张小明;;浙江省主栽杂交粳稻特点的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13 章家祥;葛道林;;江淮地区机插常规粳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年02期
14 禇庆全;困扰杂交粳稻发展的主要问题[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5年23期
15 陈少工;葛道林;;江淮东部地区常规粳稻麦套稻(无共生期)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年12期
16 胡潮水;;常规粳稻对不同栽植方式的适应性[J];浙江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17 许盘甫,钱中华,唐甫林,董欣璜,吴荷青;常规粳稻型非F_1优势系列特种优质超级稻品种选育是实施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J];上海农业科技;2004年02期
18 朱艳;;从两系杂粳组合“琴优九九”的选育看粳稻杂种优势利用[J];上海农业科技;2007年05期
19 杨娟;谷福林;苏自强;黄胜东;张美娟;;江苏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比较[J];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05期
20 石守设;祁玉良;李彩丽;余明慧;申观望;严德远;;豫南稻区籼改粳刍议[J];中国种业;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才林;张亚东;朱镇;陈涛;赵庆勇;周丽慧;姚姝;赵凌;李余生;;抗病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王才林;张亚东;朱镇;陈涛;赵庆勇;周丽慧;姚姝;赵凌;李余生;;抗病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丁明亮;苏振喜;邹茜;朱振华;袁平荣;陈于敏;刘慰华;陆树刚;戴陆园;;高原粳稻抗倒性与农艺性状及亲本抗倒性的相互关系[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铁军;曹帮州;王莉;陈莉莉;;硫肥对常规粳稻的肥效研究[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5 卢百关;程兆榜;秦德荣;樊继伟;刘燕;潘学彪;徐大勇;;江苏水稻主栽和候选品种抗黑条矮缩病鉴定[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振玲;王宝祥;樊继伟;卢百关;赵志刚;江玲;秦德荣;万建民;徐大勇;;江淮稻区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的籼粳分化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金燕;王军;杨杰;范方军;杨金欢;仲维功;;直立穗基因qPE9-1基因标记的开发及利用[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存义;陈芳远;袁清华;王应祥;章海;;粳稻品种“秋光”太空诱变后代株系的微卫星标记分析[A];第八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创刊十周年庆祝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C];2002年
9 刘古春;周勇;张宏根;汤述翥;梁国华;;近2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稻品种的生产潜力评价和关键基因分析[A];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10 姚姝;陈涛;张亚东;朱镇;赵庆勇;周丽慧;赵凌;王才林;;江苏部分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及分子检测[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林惠;机插粳稻群体特征及定量栽培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郭媛;粳稻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和QTL定位及关联作图[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江建华;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侯立刚;磷对东北粳稻耐冷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5 刘化龙;寒地粳稻品种骨干亲本遗传演变及耐冷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6 陈书强;粳稻直立穗型基因多效性及不同穗型品种品质粒位间差异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7 金伟栋;太湖流域粳稻杂种优势及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Farooq Shah(法鲁克);[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9 熊志远;亚洲栽培稻籼—粳遗传分化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孟丽君;粳稻回交导入群体耐逆性筛选及QTL剖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进前;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粳稻品种的基本特点[D];扬州大学;2010年
2 田昊;不同库容量类型常规粳稻品种的基本特点[D];扬州大学;2010年
3 徐长营;粳稻优异种质耐碱性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延边大学;2010年
4 孙建军;河南省粳稻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牛付安;粳稻穗角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定位及关联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黄晓珊;粳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及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的研究[D];天津农学院;2010年
7 于江辉;东北粳稻耐高温材料筛选及其高温适应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8 曾建平;水稻穗叶QTL分析和旱稻SSR标记多态性检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9 赵成国;苏南粳稻超高产田群体构成和微气象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杨军;三种不育胞质粳稻细胞核不育系的特性研究及小粒突变基因的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水清;常规粳稻能不能当杂交粳稻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2 华文;“选”购常规粳稻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3 记者 阎新华;中国知识产权第一大案在穗重审[N];科技日报;2000年
4 孙忻;粳稻托底价大幅提高稳住预期保护生产[N];粮油市场报;2011年
5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徐卯林 张洪熙 黄年生 刘晓静;水稻旱育抛栽技术[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6 索荣;口粮需求呼唤杂交粳稻生产[N];农资导报;2007年
7 记者 周月光 程范淦;海南试种4个粳稻新品种成功[N];海南日报;2011年
8 ;葡萄优质品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朱广菁;李铮友委员两份提案直击粮食安全[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张艳红;新品葡萄[N];山西科技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