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创作研究

熊小勇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层峦叠嶂的山川,是波涛汹涌的河流,是雄浑的民族之魂。本文基于对中国山水画的对景写生研究,从对景写生在山水画中的的审美标准,如何进行对景写生,由景至境的升华,以及对景写生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发这几个方面综合进行阐述。由浅及深,并通过对历代画论、历代作品的回顾再认识,从中提炼山水画中的对景写生的特征和规律,使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和感受山水画的灿烂和魅力。中国山水画讲求形神兼备,所以中国山水画是通过对形与神的描绘从而把握对象的气韵生动,在对景写生中收集自然物象元素,并且融合画家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从而完成一幅画卷。对景写生的取景方式,旨在养成画家对自然物象观察习惯,要求画家把握自然物象的客观规律的变化,然后画家提取素材,体悟笔墨来丰富画面。在这么一个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可以让我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断与自我的思想融汇交叉,既能够感受自然物象的客观规律、又能够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笔墨韵味,由“真景”升华至“真境”。全方面的把握创作元素,加强对自然的感受和情感,以达到中国山水画最大的魅力——意象造型。中国山水画的写生观从始至终都是由景至境的的创作阶梯上升发展。中国山水画的绘制过程中,画家运用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笔墨语言融汇画家内心真实的心理状态情感,用手中的笔和心中的情把“真景”与“真境”有机地合一。从中国历代画史画论记载考证,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中国历代画家都十分尊崇的写生观是由现实的境达到心中理想之境,理想之境的表现是画家的真切的内心情绪或心理活动,观者观后能够触摸到画者融于画中的情感脉络,一沟一壑、一山一水、一花一树是读者产生共鸣的线索。能够产生共鸣也是受共同的文化底蕴的影响,更重要的一层是画家的性格、学养、追求、情趣对其笔墨的影响,还有那艺术化的自然,这就是对景写生造境到物我两忘之境的创作升华。中国山水画由魏晋南北朝发展至今,与其它门类的绘画一样在不断的创新。创新是在过去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中国山水画的革新也需要从中国土壤中的传统文化进行培育,要反复研究、理解、消化其中的精髓,才可能揉合出新的风格为中国山水画开创新的发展道路。这是传统与自我表现的转换,是一个持久的、重复的变化过程。中国山水画描绘客观存在的物象,画家有了直接或者间接的感受,于是产生联想、迁想,创作出新的作品。充分了解传统笔墨,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写生观,了解中国画的本质,是领悟中国山水画创作韵味和掌握创作技巧不可缺少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游刃有余的在纷繁的物象中以中国山水画的形式提炼出自己的所要表现的内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祖成;;风景画的对景写生与离景写生[J];江苏教育;1993年11期
2 王鹏;;有关山水画对景写生与创作的感悟[J];美术;2015年09期
3 郭禹池;;山水画对景写生中的“临场变法”[J];艺术品鉴;2018年30期
4 郭永文;;郭永文作品[J];当代油画;2016年08期
5 于来;;消解写生与创作的边界[J];中国油画;2017年03期
6 刘晓强;;刘晓强作品[J];当代油画;2017年07期
7 李芃霏;;论中国山水画中对景写生的造境艺术[J];北方文学;2017年27期
8 徐斌;;写生与创作[J];科普童话;2017年36期
9 王芳;;“漓江画派”对景写生创作的理论与研究[J];艺术品鉴;2016年03期
10 郭禹池;;“搜妙创真”与“对景摹物”辨——山水画对景写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美术大观;2012年09期
11 林曦;;图像时代的对景写生[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2 陆籽叙;;对景写生与创造[J];美术之友;2008年05期
13 张武;刘姝;;浅谈国画山水的归纳与写生[J];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13期
14 朱梦迪;;浅谈“漓江画派”山水画的对景写生创作理论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6年02期
15 郎绍君;;探索彩墨山水——谈李翔的对景写生[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年05期
16 孙文忠;继承与借鉴——试论水墨山水对景写生艺术[J];文艺研究;2003年02期
17 武明中;亲和自然,对景写生——读宫六朝作品有感[J];美术观察;2000年11期
18 谢士鸿;;怎样画山水(二)[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1年07期
19 夏天眉;;把玩自然[J];苏州杂志;2019年02期
20 华天雪;;以传统笔墨 写现实山川——山水画家吴一峰[J];中国书画;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新红;山水画写生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小勇;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创作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年
2 丁亚京;浅析山水画中的对景写生与创作的关系[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3 王晓红;山水画从对景写生到创作的思考[D];天津美术学院;2017年
4 王江鹏;中国山水画写生传统与现代之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袁红;论张仃山水画写生[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6 路卿;巍巍万重山雄立天地间[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7 刘宏洲;青春故事—不想长大[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8 江锦世;中国山水画写生发展衍变之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丽;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造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婷;从李可染作品谈中国山水画写生的诗画意境创造[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罗旺山:意象色彩的写意表现[N];北京商报;2016年
2 通讯员 熊昕童;艺术与社会之间如何对话[N];美术报;2017年
3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杭州 张捷;关于山水画的写生教学[N];美术报;2017年
4 上海大学教授 黄阿忠;一味描摹自然的写生没有生命[N];美术报;2017年
5 晓沿;郭晓光画展呈现“对景写生”魅力[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谢生仁;追求一点突破几十年[N];美术报;2015年
7 张耀明;表自然之性 图内涵之神[N];中国改革报;2015年
8 郎绍君;中国式写生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左庄伟;写生,东西方人的不同诠释[N];美术报;2013年
10 王界山;青州写生有感[N];美术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