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区5种乡土灌木种子水分响应及萌发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贵州喀斯特地区5种乡土灌木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白刺花(Sophoradavidii)、截叶胡枝子(Lespedeza cuneata)、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的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萌发过程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响应,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和土壤埋藏深度的响应以及种子萌发过程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从而揭示5种乡土灌木种子在喀斯特干旱环境中的萌发对策和适应机制,为该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种子萌发过程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响应表明,5种灌木种子水分利用效率依次为截叶胡枝子>刺槐>白刺花>马桑>火棘,种子萌动时所需最低含水量为刺槐>白刺花>截叶胡枝子>火棘>马桑;种子千粒重与吸水特性相关性表现为种子千粒重与吸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吸水速度与吸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水分利用效率与千粒重呈负相关;5种灌木种子萌发对水分的敏感性不同,刺槐和截叶胡枝子属于对水分相对敏感性植物,白刺花、火棘和马桑属于水分迟钝性植物。
2.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表明,5种灌木种子初始萌发时间和平均萌发时间均随干旱胁迫的增强呈延迟趋势;种子最终萌发率变化趋势不同,刺槐、马桑和火棘种子随干旱胁迫的增强呈下降趋势,而白刺花和截叶胡枝子则在轻度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率最高;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响应程度不同,刺槐、白刺花和截叶胡枝子在30%PEG浓度下仍有种子萌发,马桑种子萌发范围为0-25%PEG浓度,火棘种子萌发范围为0-20%PEG浓度。
3.种子萌发对土壤埋藏深度的响应表明,种子埋藏深度对5种灌木出苗的影响不同;种子的适宜埋藏深度范围为刺槐(1-7cm)白刺花(1-5cm)截叶胡枝子(0-3cm)马桑和火棘(0-1cm);最适播种深度刺槐和白刺花为1cm,截叶胡枝子、马桑和火棘为0cm。
4.种子萌发过程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表明,白刺花、马桑和火棘种子萌发过程中SOD、POD、CAT和GR的活性基本上均呈上升的趋势,不同干旱胁迫间无明显规律;刺槐种子萌发过程中SOD、POD、CAT和GR的活性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干旱胁迫加速了种子SOD、POD、CAT下降的时期;截叶胡枝子种子萌发过程中SOD、POD、CAT和GR活性无明显相同趋势,不同胁迫间无明显规律。
5.综合分析表明,白刺花、马桑和火棘种子萌发时间在有无干旱胁迫下均表现为缓萌型萌发对策;刺槐和截叶胡枝子种子在有利条件下快速萌发,但不会一次全部萌发,表现为兼具有迅速萌发和推迟萌发两种萌发对策。
|
|
|
|
1 |
卢雪红;梁昌俊;马建军;;种子生产技术员的素质不可忽视[J];种子世界;2006年07期 |
2 |
;种子一二三[J];北京农业;2008年23期 |
3 |
李文志;李祖信;卢桐;;走种工商之路促进种子事业的发展[J];种子世界;1992年04期 |
4 |
胡晋;种子认证简介[J];种子;2000年03期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J];中国种业;2000年05期 |
6 |
;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种子质量[J];中国稻米;2000年06期 |
7 |
熊永旭;浅谈我县种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青海农技推广;2000年01期 |
8 |
马守才,张玲丽,郭月霞;种子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陕西农业科学(自然科学版);2000年11期 |
9 |
白才福;实行合同订种办法好[J];云南农业;2000年11期 |
10 |
田肉虎,张建民,马贵明;关于建立种子质量保证体系的几点建议[J];种子科技;2000年01期 |
11 |
耿月明;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种子体制势在必行[J];种子科技;2000年04期 |
12 |
罗闰良,周承恕;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种子科技;2000年04期 |
13 |
王长英,毛英魁;抓质量 创名牌 促发展[J];种子科技;2000年06期 |
14 |
马善团;;试论种子管理站的职责[J];种子世界;2000年06期 |
15 |
梁海桥;王秀梅;;浅谈市场经济下的种子生产[J];种子世界;2000年07期 |
16 |
马倩弘;温江;郑宝信;;在改革中前进 在竞争中发展——前进中的内蒙古种子管理站[J];种子世界;2000年10期 |
17 |
陈海林;;美国种子 产业综述[J];种子世界;2000年12期 |
18 |
张存信;王家武;;依法治种 强化管理[J];种子世界;2000年03期 |
19 |
汤其林,张进生,霍晓妮;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研究及推广应用概况[J];河南农业科学;2001年07期 |
20 |
张万松,陈翠云,王春平,王淑俭,杨会武,郭天财,汤其林,张进生,霍晓妮,张福平,赵虹;农作物种子生产程序和种子类别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1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