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

王锡  
【摘要】:随着电网压力的逐渐增加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分布式供能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研究讨论了一种新型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简称新型系统)。该系统中原动机产生的电能不用于照明等设施,而是用于驱动热泵空调为用户提供热/冷量;原动机中产生的热能驱动吸收式冷热水机组产生的热/冷量,二者共同来满足建筑物的需求,使系统脱离电网独立供冷或供热。 该新型系统的特点是联产与单供的结合,即热和电的联产、热或冷的单供。其主要优点是一次能源利用率高;没有多种产品相互牵制的问题;天然气总耗量比热电联产方案降低很多;避免了电上网的问题;能有效缓解其冬季用气高峰与夏季用气低谷对供气所造成的压力;大大减少夏季空调用电,从而在削峰同时优化用电结构,保证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本文主要研究该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热力特性。 本文对新型系统部件组成及其适用性进行研究。得出因新型系统的各个组成部件都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的部件组成的新型系统的性能和适用性可能会各不相同。 本文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出发,在新型系统的供热/冷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原动机发电效率和热泵机组的性能系数对新型系统影响显著。对比分析发现,新型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高于土壤源热泵和直燃机。 基于第二定律的(?)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单耗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新型系统拥传递特性研究。为分析系统在多工况条件下的平均炯效率,本文首次推导出了针对供热制冷系统的平均拥效率的计算方法,一种是供冷/热量加权温度的方法,一种是燃料加权的方法;从而将(?)分析从设计工况推广到全工况,其中第二种方法适合于任何过程。 针对吸收式制冷循环,有必要对溴化锂浓溶液对水蒸气的吸收与凝结的热力学过程进行研究分析。Fick定律不能从机理上解释这一现象,为此本论文首次提出了用化学势来解释溶液对蒸气吸收这种传质过程。在吸收器的吸收过程中,从蒸发器来的水蒸气虽然温度低于喷淋溶液的温度,但它的化学势高于溶液中水的化学势,所以水蒸气扩散到了温度高于它的溶液之中而被吸收;而且当溶液温度越高,水蒸气越易被溶液吸收。化学势的引入进一步从热力学本质上解释了吸收这一热力学过程。 本文建立了新型系统中各主要部件的数学模型。在建模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原动机匹配的新型系统的变工况特性研究。对于内燃机,由于发电效率高且变工况性能好,故内燃机-新型系统在部分负荷下的性能相较于热泵、直燃机的性能较好。在此基础上进行内燃机-新型系统能耗分析,结果表明该内燃机-新型系统相较于热泵、直燃机全年的节能率可高达24.1%和37.5%,即节能效果显著。而燃气轮机由于本身的发电效率不高,变工况的特性不如内燃机,所以虽然燃气轮机-新型系统在额定设计工况具有一定的节能性,但随着偏离设计工况其节能性逐渐减小直至消失。但将燃气轮机-新型系统应用于具有鲜明时间特点、负荷波动不大的建筑物,在调节负荷时具有节能性。 最后,通过对不同负荷、几种典型类型建筑物(包含宾馆、写字楼、塔楼和板楼住宅小区以及综合建筑群)匹配新型系统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系统是一个节能的、值得推广的系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施明融;;上海市关于分布式供能系统涉及道路开挖工程的优惠政策[J];上海节能;2005年06期
2 韩欣欣;于航;;分布式供能在上海住宅小区的应用[J];能源技术;2008年06期
3 陈曦;吴国青;万逵芳;刘爱国;;发展分布式供能技术的几点思考[J];云南电力技术;2008年05期
4 ;分布式供能系统技术参考资料前言[J];上海节能;2005年06期
5 施明融;;日本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现状及其启迪——上海市分布式供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组访日考察报告[J];上海节能;2005年06期
6 蓝毓俊;;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经过评审[J];上海节能;2005年06期
7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关于本市鼓励发展燃气空调和分布式供能系统意见的通知[J];上海节能;2005年06期
8 潘毅群,黄治钟,张蓓红,周辉,龙惟定,王超群,蔡浩;分布式供能系统在上海某新建医院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暖通空调;2004年02期
9 施明融;;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报告总述[J];上海节能;2005年06期
10 翁史烈;翁一武;苏明;;燃气轮机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特点和应用[J];航空发动机;2006年01期
11 王艳;陈振千;;大力推进分布式供能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J];能源技术;2006年06期
12 刘惠萍;;上海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实践与思考[J];上海电力;2010年02期
13 谢今明;;推广分布式供能系统进一步促进上海的节能减排工作[J];能源技术;2010年05期
14 刘惠萍;;上海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研究与问题思考[J];上海节能;2010年01期
15 李永兵;岳建华;沈炳耘;;冷热电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应用和发展[J];燃气轮机技术;2008年03期
16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术规程》(试行)[J];上海节能;2005年06期
17 闫顺林;黄兴;邓博;冉鹏;王鹏;;基于分布式供能技术的能源系统[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6年01期
18 潘亚鸿;;上海市实施分布式供能的可行性分析[J];华电技术;2008年09期
19 马健;赵景峰;;基于建筑能耗模拟的分布式供能系统负荷需求预测[J];电力与能源;2011年04期
20 郭烈锦,赵亮;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多目标供能系统(一)[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家宝;;分布式供能系统优化设计和节能效益分析[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丽萍;龚延风;刘金祥;张建忠;;空气源热泵全年能耗分析应用软件的开发[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霍尚龙;宋德富;;溴吸双效机组的调试实例与能耗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于航;;蓄冷空调的系统模拟和能耗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2年
5 范亚明;许媛媛;;湖库塘开式水源热泵系统的全年能耗分析方法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书明;;与冰蓄冷系统相结合的低温送风系统能耗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柳建华;周大汉;王瑾;邬志敏;;热电冷三联产系统的能耗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三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杨运国;李玉云;杨金凤;张春枝;张道军;马友才;陈焰华;;武汉市某酒店的能耗分析与节能潜力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9 张建明;何熊熊;冯远静;;一种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路由算法[A];PCC2009—第2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王辉;杨天伟;刘传聚;;冷却塔两种不同运行方式时水源热泵系统的能耗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锡;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赵玺灵;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建筑热电联供系统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苏芬仙;建筑能耗动态分析用气象数据构成及THRF新的能耗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4 王圃;城市给水处理厂及泵站能耗分析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苏华;建筑物动态能耗分析用气象仿真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6 孙贺江;新型循环直燃机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邹同华;果蔬真空预冷过程及捕水器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张玲;土壤热湿传递与土壤源热泵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刘广海;冷藏运输能耗分析与装备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郭晓娟;热解技术处理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冶;200kW燃气轮机分布式供能系统方案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李嵘;空调冷热源能耗分析及对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姚均天;基于LCA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评价研究[D];上海电力学院;2011年
4 王晓博;西北地区地板与中央空调复合供冷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5 江超;土壤源热泵工程应用[D];长安大学;2011年
6 胡豫杰;单纯采暖负荷下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的能耗分析比较[D];天津大学;2003年
7 张峰;以离心机组为冷源的空调系统能耗的生命周期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8 陶莉;基于用户的楼宇型分布式供能系统模型研究及评价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王学清;辊压机粉磨系统的能耗模型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黄红稷;压电生物传感能耗分析仪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推广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N];文汇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杨群;五方面入手鼓励分布式供能[N];解放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张剑雯;晋瑞苑:节能环保省钱一举三得[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4 顾猛;专家共商土壤源热泵行业发展大计[N];中国建设报;2009年
5 陈颖蓉;七一一所分布式供能系统 为世界最大交通枢纽工程节能[N];中国船舶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执着的追求[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李静华;优化设计促土壤源热泵更节能[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8 铁建晓;晋瑞苑节能示范小区主体率先封顶[N];山西政协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我省单体面积最大节能小区主体全面封顶[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10 铁建晓;绿色典范的亮丽风景线[N];山西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