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负荷模型结构的研究
【摘要】:负荷模型的准确度对电力系统稳定分析和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模型既能够准确反映负荷特性又尽可能具备简单的结构。现有的综合负荷模型虽然能较好的描述负荷特性,但是该模型相对比较复杂,待辨识参数多。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化综合负荷模型结构的方法。首先对负荷模型参数多值性进行了定性分析,给简化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接下来通过对综合负荷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得到了对负荷特性影响较大的模型参数。将模型中灵敏度较小的等值感应电动机的参数固定仅辨识灵敏度较大的参数,固定参数取值基于IEEE推荐的第六类典型参数感应电动机参数,并结合我国配电网的实际情况,修正了其中定子电阻的值。简化后的模型结构简单,并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负荷特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
|
|
|
1 |
郑晓雨;马进;贺仁睦;唐永红;;基于模型激励响应的负荷分类及泛化能力[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2期 |
2 |
肖锋;李欣然;王立德;李培强;陈辉华;宋军英;;基于神经网络的并行差分方程综合负荷模型[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9年01期 |
3 |
王振树;李林川;牛丽;;基于贝叶斯证据框架的支持向量机负荷建模[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8期 |
4 |
李欣然;钱军;王立德;李培强;陈辉华;宋军英;;配电网集结等效的异步电动机综合负荷模型及其总体测辨建模[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4期 |
5 |
段献忠,包黎昕;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分析和动态负荷建模[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19期 |
6 |
刘阳;孙绥;;内蒙古电网负荷建模方案分析[J];今日科苑;2007年06期 |
7 |
安德洪,柳湘月,刘嘉焜,许树荆;基于季节ARIMA模型的电力负荷建模与预报[J];天津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8 |
李超;马幼捷;周雪松;李季;高庆雨;;负荷动态特性及模型对分析电压稳定性影响的综述[J];自动化与仪表;2005年S1期 |
9 |
余健明;李萌;舒菲;;GRNN算法在电力系统负荷建模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9年01期 |
10 |
何仰赞,段献忠,陈德树;一种新的负荷动态电压特性模型(一)——模型的建立[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1993年01期 |
11 |
王进,李欣然,苏盛;用阻尼最小二乘优化算法实现电力系统综合静态负荷建模[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12 |
李育燕,鲁庭瑞,罗建裕,程颖,吴峰,鞠平;负荷特性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J];继电器;2004年04期 |
13 |
张景超;鄢安河;张承学;李奎;张鹏飞;;电力系统负荷模型研究综述[J];继电器;2007年06期 |
14 |
章健;沈峰;贺仁睦;;电力负荷模型结构的样条函数描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7年07期 |
15 |
孙秋野;张化光;刘鑫蕊;;电力系统负荷模糊建模方法与装置[J];中国电力;2009年10期 |
16 |
冯士刚;艾芊;;一种谐波负荷建模的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17期 |
17 |
陈幸琼;邓长虹;潘章达;董超;;基于RBF循环神经网络的电力系统负荷建模[J];电网技术;2007年17期 |
18 |
王琦;张文朝;汤涌;赵兵;邱丽萍;高洵;邵广惠;熊卫红;史可琴;;统计综合法负荷建模中的调查方法及应用[J];电网技术;2010年02期 |
19 |
杨强;郝文斌;洪行旅;刘玉生;;考虑负荷时变性和动态补偿的电力系统负荷建模[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年17期 |
20 |
邵自甦;;电力负荷建模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意义[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