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矿山废弃地治理模式与适宜性评价研究
【摘要】:河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形成了大量的矿山废弃地,本文对矿山废弃地的类型从8个角度,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矿山废弃地土地特征,以及采矿造成的十地资源破坏效应,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土地资源破坏效应各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本文在搜集地大量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矿山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包括地质灾害治理维、复垦治理维、景观再生—整合维。并着重论述了景观再生—整合维治理模式。本文以唐山三友石灰石露天矿为例验证了露天开采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以张家口下花园兴隆山煤矿为例验证了井工开采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并应用SWOT分析法对三维治理模式的适用现状和适用前景做了研究。最后,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北省主要矿山废弃地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对复垦治理维空间模式优化作了必要的补充,为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依据。
|
|
|
|
1 |
李永庚,蒋高明;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4年01期 |
2 |
吴欢,周兴;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
3 |
舒俭民,王家骥,刘晓春;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年03期 |
4 |
杨晓艳;姬长生;王秀丽;;我国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J];矿业快报;2008年10期 |
5 |
杨国方,杨宇,汪春云,罗永芳;清镇市烟灯坡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04年03期 |
6 |
蒋正举;刘金平;;矿山废弃地资产化经营初探[J];中国煤炭;2011年07期 |
7 |
李天煜;我国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事业问题剖析[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3年06期 |
8 |
雷海清;李发勇;闫田力;卢翔;杨秀艳;;温州市矿山废弃地类型及生态修复整治模式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
9 |
魏风华;安广义;王桂霞;安洁琳;康晓梅;;矿山绿化与矿山废弃地利用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10 |
夏尚光;;淮北市矿区植被生态恢复现状及可持续治理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23期 |
11 |
郭德俊;张亮亮;;矿山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0年31期 |
12 |
蒙莉莉;;德兴铜矿生态恢复工程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7期 |
13 |
张波;赵曜;;矿山废弃地治理中植物修复作用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02期 |
14 |
黄舸;;重庆市九龙坡区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规划研究[J];采矿技术;2009年04期 |
15 |
刘长武;沈荣喜;潘树华;;矿山废弃地下空间的危害与利用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
16 |
叶文玲;徐晓燕;;铜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修复[J];矿业快报;2008年01期 |
17 |
赵默涵;;矿山废弃地土壤基质改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
18 |
敖子强;熊继海;王顺发;吴永明;桂双林;;植物稳定技术在金属矿山废弃地修复中的利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
19 |
王英辉;祁士华;陈学军;;金属矿山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治理技术[J];中国矿业;2006年10期 |
20 |
李明顺,唐绍清,张杏辉,阮敏,吴玉鸣;金属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实践与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