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本文以能动反映论作为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理论基础的同时,借鉴了有关理论。认为人的思想品德可以体现为实践活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及非理性因素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在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下,按照实践活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内化顺序,按照理性认识、实践活动的外化顺序。从而表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基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组织实践活动、提供感性认识以及培养非理性因素的过程,以及在前述因素影响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本文从课堂内与课堂外两个角度详细分析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内,教师的外表和肢体语言、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室、班级管理等:在课堂外,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校园网、咨询辅导等都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