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鹤岗矿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其对冲击地压影响研究

庞杰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鹤岗矿区冲击地压形势进一步严峻,多次发生冲击地压事故,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而深部高地应力以及采动叠加应力形成的高应力场是造成冲击地压灾害的根本原因。本文以鹤岗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点-面结合分析法研究鹤岗矿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首先运用地质力学理论研究鹤岗矿区地质构造演化规律,通过分析鹤岗矿区各冲击矿井地质构造特征,得到各矿井的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从而得到鹤岗矿区构造应力场分布规律,其次运用现场测量的方式获得鹤岗矿区各地应力测点的实测值,验证构造应力场分析结果,并确定区域应力场分布规律。本文地应力测量采用超声波测试、岩体结构测试与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超声波测试和岩体结构测试可确定地应力测孔的深度,保证空心包体安装位置在巷道围岩弹性区,并且安装位置岩体结构完整,提高了地应力测量的成功率和准确性。根据鹤岗矿区地质资料选取了8条代表性勘探线建立二维数值模型,在充分考虑地表标高、区域容重以及地应力随深度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从而获得各勘探剖面的应力分布特征,同时运用线性差分的方法获取了鹤岗矿区三个主采水平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分布图。最后通过对鹤岗矿区冲击地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到了鹤岗矿区冲击地压特征。并以典型冲击地压发生工作面为地质原型,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地应力场方向、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对回采工作面超前区域能量场的影响,进而得到地应力对冲击地压影响的规律。根据能量准则和最小能量原理,提出了鹤岗矿区冲击地压区域危险性评价判据。基于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对鹤岗矿区进行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划分,应用效果良好。本文研究成果可概括如下:1.鹤岗矿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鹤岗矿区煤系地层共经历了5期构造活动,其中喜山晚期构造活动对矿区现今构造特征影响明显,在矿区内形成了北北西向短轴褶曲构造,北东东向张性张扭性断裂、北北西向压性断裂、北北东向压性断裂以及北东向平推断层。这些构造切割了鹤岗矿区内的其他构造,控制着鹤岗矿区现今构造应力场。鹤岗矿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方向与喜山晚期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同时南山矿区构造应力场受喜山中期构造活动影响,表现为北西-南东向。2.鹤岗矿区深部地应力测量通过围岩超声波测试和岩体结构测试,确定地应力测孔深度,保证空心包体应力计安装位置位于巷道围岩弹性区并且岩体结构完整,同时对地应力测试工具进行了改进,将原有定向器用以定向的圆盘改装为带有锥形头的圆筒,提高了应力解除法地应力测量的成功率。运用超声波测试、岩体结构测试以及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鹤岗矿区进行地应力测试,获得了24个测点的地应力实测值,分析可知:(1)鹤岗矿区地应力场为典型的构造应力场类型,最大主应力位于水平方向。(2)鹤岗矿区地应力场方向为北东东或近东西向,南山矿区地应力场方向为北西向,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结果一致。(3)鹤岗矿区各测点的地应力值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各埋深水平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10~20mpa。受区域构造影响较大。通过拟合分析可知,垂直应力与埋深高度相关,相关关系为正相关。鹤岗矿区平均容重为0.029kn/m3,略大于国际统计的平均容重值。(4)鹤岗矿区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范围为1.3~2.2。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范围为0.6~1.6。3.鹤岗矿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根据鹤岗矿区地质资料选取了8条代表性勘探线,运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了鹤岗矿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1)鹤岗矿区最大水平主应力受断层影响较大,断层尖灭区域、断层倾角、断层的组合分布以及岩层的组合分布特征对研究区域的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分布特征有很大的干扰作用。断层尖灭的部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断层倾角越大,水平应力释放区越大;在断层包围形成的闭合区域内,最大水平主应力小于闭合区域外的水平应力;当两个断层的尖灭部位距离较近时,容易在两个断层尖灭区域形成应力叠加,水平应力值远大于周围区域;当断层穿过不同的岩层时,其水平应力集中容易发生在较硬的岩层中,而且在岩层变化处应力集中更为强烈。(2)鹤岗矿区垂直应力在断层的影响下分布特征明显,垂直应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垂直应力在断层尖灭部位变化极大,有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断层上下盘垂直应力分布差异大,一般断层下盘的垂直应力大于上盘的垂直应力。(3)运用线性插值分析方法绘制鹤岗矿区-330、-450、-530三个开采水平的最大水平主应力等值线图。鹤岗矿区最大水平主应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局部区域受断层影响应力值发生变化。矿区东部和西部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量值大于中部区域,中部区域多处出现应力减小区域。4.鹤岗矿区冲击地压特征分析通过分析鹤岗矿区巷道冲击地压和工作面冲击地压现状,可获得鹤岗矿区冲击地压特征。(1)巷道冲击地压:冲击范围集中在距掘进工作面50m范围内,释放能量范围为2.0×105j~1.07×108j,冲击地压发生时造成巷道断面缩小,支护体破坏,设备人员损失;(2)工作面冲击地压:冲击范围分布在工作面及上顺槽(回风道),回风道冲击范围为上出口位置至超前工作面110m,其释放能量范围为3.57×104j~9.12×109j。相对于巷道掘进冲击地压,其破坏更为严重。(3)鹤岗矿区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三类:地应力、煤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生产技术条件。煤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决定了煤岩体的冲击倾向性特性,地应力以及生产技术条件构成了煤岩体发生冲击的地压的条件,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冲击地压的发生。5.鹤岗矿区地应力对冲击地压的影响以典型冲击地压发生工作面为地质原型,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地应力场方向、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对冲击地压的影响。分析可知:(1)随着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的夹角的增大,工作面超前区域的能量峰值向煤层内部转移,能量集中区分布范围逐渐增大,夹角为70°~90°时,工作面超前区域能量峰值达到最大;(2)随着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K1的增大,工作面超前区域的峰值能量随之增大,能量集中区域也随之增大;(3)最小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K2与工作面超前区域的能量集聚为正相关关系,其变化对工作面超前区域的能量分布影响小。6.鹤岗矿区冲击地压区域危险性评价根据能量准则及最小能量原理确定了鹤岗矿区冲击区域危险性评价判据,弱冲击倾向性煤层评价判据为:smin eminU?U?U安全区,min emin smin emaxU?U?U?U?U威胁区,smin emaxU?U?U危险区。强冲击倾向性煤层评价判据为:smin eminU?U?U威胁区,smin eminU?U?U危险区。其中Us为岩体动力破坏前所储存的总能量,Umin为岩体动力破坏所需要的最小能量,Uemin取为冲击地压发生时到达临空面的最小能量,Uemax为矿井冲击地压监测的预警能量值。根据该冲击地压区域危险性判据对鹤岗矿区进行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划区,已发生冲击地压有74.2%落在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内。该冲击地压区域危险性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说明在目前开采水平进行开采活动,地应力是鹤岗矿区冲击地压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宫健山;;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年14期
2 谢涛;;煤矿冲击地压的特点与防治策略[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年16期
3 李建民;耿清友;;煤矿冲击地压及其控制技术探讨与应用[J];煤矿支护;2012年02期
4 李希勇;潘一山;徐方军;陈尚本;张修峰;张宗文;何全洪;孙庆国;;华丰煤矿深部冲击地压研究[J];煤矿支护;2006年01期
5 陈岭;卞景强;闫宪洋;谭文峰;;东滩煤矿1304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J];煤矿支护;2011年01期
6 门会理;马学民;张勇;柳海滨;;深井冲击地压评价方法及解危技术[J];煤矿支护;2012年04期
7 张智勇;;煤矿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及治理方案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7年11期
8 史俊伟;孟祥瑞;陈章良;董羽;;巨厚砾岩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年12期
9 翟明华;姜福兴;齐庆新;郭信山;刘懿;朱斯陶;;冲击地压分类防治体系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7年12期
10 刘浩;刘亚楠;;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年02期
11 杜涛涛;李国营;陈建强;潘俊锋;李康;曹民远;;新疆地区冲击地压发生及防治现状[J];煤矿开采;2018年02期
12 陈莉;;深部岩体冲击地压灾害致灾原因及防控措施[J];山东工业技术;2018年12期
13 张继国;;深井煤矿冲击地压及防治措施机理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年10期
14 秦淼;;冲击地压的预防措施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年10期
15 王一鸣;;煤巷掘进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8年05期
16 钟志路;王璐飞;刘永乐;赵新泉;;冲击地压灾害研究及防治措施[J];民营科技;2018年08期
17 张宁博;欧阳振华;赵善坤;李宏艳;邓志刚;;基于粘滑理论的断层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年S2期
18 张鹏;;煤矿冲击地压的特点与防治策略[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年Z2期
19 孔祥振;;冲击地压防治关键理论与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年41期
20 宣鑫;;冲击地压机理、预测及防治研究进展[J];矿业装备;201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东煤炭学会举办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和煤田地质科技学术论坛[A];中国煤炭学会简讯(第141期)[C];2014年
2 齐庆新;张宁博;欧阳振华;李宏艳;赵善坤;;断层冲击地压发生机制与工程实践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刘万琴;郑治真;;用矿山冲击地压研究震源过程初探[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4 王淑坤;滕学军;齐庆新;;煤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的机理[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5 李典文;杜增林;;声发射技术在煤矿冲击地压预测中的应用[A];第三届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85年
6 褚庆明;;浅析某矿冲击地压[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7 王泳嘉;常春;梁冰;;神经元网络在预测冲击地压中的应用[A];矿山坚硬岩体控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8 李兴亚;;忻州窑矿冲击地压发生原因与特点分析[A];矿山坚硬岩体控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9 张万斌;王淑坤;腾学军;;冲击地压的综合防治体系[A];矿山坚硬岩体控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10 王乃鹏;;关于冲击地压的类型与治理途径的探讨[A];矿山坚硬岩体控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斯陶;特厚煤层开采冲击地压机理与防治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2 庞杰文;鹤岗矿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其对冲击地压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3 王宁;坚硬煤岩组合条件下冲击地压致灾机理及防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4 李彦伟;“两硬”条件厚煤层巷道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5 宋维源;阜新矿区冲击地压及其注水防治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6 陈学华;构造应力型冲击地压发生条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7 潘一山;冲击地压发生和破坏过程研究[D];清华大学;1999年
8 成云海;微地震定位监测在采场冲击地压防治中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9 王官宝;石膏矿冒顶引发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黄滚;岩石断裂失稳破坏与冲击地压的分叉和混沌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玉良;厚煤层冲击地压预测分析和支护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2 李雪青;阜矿集团五龙煤矿冲击地压事故分析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3 郭晓朋;不同类型采场冲击地压危险预测体系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薛晓刚;平煤十一矿深孔爆破防治冲击地压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孙豪;急倾斜特厚煤层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6 武文宾;冲击地压的非线性岩梁混沌动力学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闫河;基于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冲击地压预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8 孔令峰;深部大条带综采冲击地压危险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9 田志超;深部复杂厚煤层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10 白金超;综放采场沿空巷道底板冲击地压防治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认真贯彻实施《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有效防治冲击地压事故[N];中国煤炭报;2018年
2 通讯员 杨桂珠 本报记者 陈化田;在预防和监测上大有文章可做[N];中国煤炭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防治煤矿冲击地压将出细则[N];中国煤炭报;2017年
4 怡然;在“薄冰”上安全疾行[N];中国矿业报;2017年
5 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书记 局长 王端武;拧紧防治冲击地压的“螺丝”[N];中国煤炭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 王中伟;未来冲击地压防治的着力点在哪?[N];中国煤炭报;2016年
7 本报记者 郑亦工 通讯员 马玉宝 刘建国;依靠科技“把脉”冲击地压[N];山西经济日报;2013年
8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鹏 魏明尧;冲击地压——煤矿的冷血杀手[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宁建民;华丰矿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冲击地压灾害[N];经理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杨晓东;与冲击地压的正面较量[N];中国煤炭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