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上第三系沉积体系研究
【摘要】:综合岩心、粒度分析、薄片鉴定、重矿物、孢粉、综合录井、测井曲线、地震剖面等方面资料,首次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济阳坳陷上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及准层序组的划分与对比,建立起全坳陷上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探讨了冲积—河流环境下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层序样式、体系域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取心井的系统分析,指出了上第三系沉积体系类型,各相、亚相甚至微相的识别标志,沉积体系在纵向上的演化规律,可能的物源区及河流流向。最后,分析、总结了短期旋回的类型及测井相应,探讨了短期旋回的成因及其与准层序的关系,提出了冲积—河流相地层准层序划分与对比的基本思路。
|
|
|
|
1 |
董波;构造作用与济阳坳陷上第三系油气成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年03期 |
2 |
程有义;济阳坳陷阳信—花沟—平南地区CO_2气藏的储层和盖层[J];沉积学报;2001年03期 |
3 |
姜慧超,罗佳强;济阳坳陷油气主运移通道及成藏规律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1期 |
4 |
杨东明,姜在兴,李葵英,安辉;济阳坳陷馆陶组辫状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体系[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5 |
钱凯;王淑芬;;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礁灰岩及礁灰岩油气藏[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6年05期 |
6 |
程有义,宋来亮,郭瑾,王和平;济阳坳陷浅层天然气富集的有利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年06期 |
7 |
宋国奇,穆星,车燕,姜慧超,庞雄奇;济阳坳陷溶解气运移释放成藏机理与模式[J];地学前缘;2000年04期 |
8 |
刘震,戴立昌,赵阳,许晓明,张善文,蔡进功;济阳坳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J];地质科学;2005年01期 |
9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第1~6期目次[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6期 |
10 |
韩立国;;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探讨[J];岩性油气藏;2009年01期 |
11 |
赵巧静;杨彦利;;济阳坳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年10期 |
12 |
王鹏;;反转断层反转率的计算及在济阳坳陷的应用[J];海洋地质动态;2010年02期 |
13 |
贾俊德;;济阳坳陷地层油藏形成条件及油藏特点[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年05期 |
14 |
向奎,阎书忠;济阳坳陷煤型气源岩特征及资源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年05期 |
15 |
樊庆真,杨显成;济阳坳陷深层资源潜力和有利勘探方向[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年01期 |
16 |
李荣西,廖永胜,周义;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热演化与生烃阶段[J];地球学报;2001年01期 |
17 |
马雪团;济阳坳陷车古201潜山储层综合评价[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18 |
王永诗,金强,朱光有,郭长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有效烃源岩特征与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3期 |
19 |
郑德顺;吴智平;蔡进功;王克;;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断层切割关系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1期 |
20 |
杨玉丽;;济阳坳陷青南洼陷成藏规律研究[J];才智;2008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