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藏多尺度渗流规律研究及产能评价
【摘要】:随着世界能源供需矛盾深化及常规油气资源日益消耗,非常规油气作为常规油气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备受关注,其中,页岩气以其分布范围广、资源储备量大及稳产周期长等特点,成为当前勘探开发的热点。目前,虽然我国页岩气开发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大部分区块仍表现出开发效果差、预测产量与实际储量矛盾等现象,归结其主要原因还是对页岩气藏微纳米孔-缝气体渗流规律认识不清,导致产能模型误差较大所致。因此,亟需基于页岩储层特征及流体分布规律,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气体在不同尺度多孔介质运移规律,从而建立更精确的页岩气藏产能评价模型体系。本论文以理论分析为重点,以实验、数值模拟为手段,从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流体赋存规律出发,结合油气成藏地质学、干酪根地球化学、吸附学、热力学、微观渗流力学、岩石力学及油藏数值模拟等,着重研究了储层条件下页岩气多尺度微观运移机制,从而建立页岩多级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页岩气藏生产动态规律。关键方法及相应结论如下:(1)分析了页岩储层及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一步揭示了有机质孔和无机质孔气-水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以石英(~43.6%)+粘土(~38.7%)+长石(~15%)为主,利于压裂改造;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干酪根为主且成熟度较高(Ro2%);页岩内主要发育4种类型孔隙: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及微裂缝;生烃演化过程中,有机质孔逐渐由原始“饱和水”演变为“连续气相”,无机质孔逐渐由原始“饱和水”向“水膜气芯”转换,且页岩普遍具有“超低含水饱和度”特征。(2)基于N-S方程,结合修正的滑移边界条件,考虑吸附气和束缚水膜影响,分别建立了纳米尺度有机质和无机质孔气体传输模型。结果表明:考虑吸附相与体相气体传输及相互作用,有机质孔内气体流动由3部分构成:纯自由气流动、表面扩散及吸附气引起的自由气流动;且高压条件下,吸附相对有机质微孔(2nm)气体导流贡献较大,高达80%;相比之下,无机质孔束缚水严重削弱了气体导流能力,但低压小孔中,增强的微尺度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束缚水对气体渗流的影响。(3)基于微裂缝分形分布特点,考虑气体渗流微尺度效应及水粘度差与水滑移,分别建立了微尺度裂缝单相气流动与气-水两相渗流模型。结果表明:微裂缝内单相气体流动时,受有效应力、吸附变形及微尺度效应耦合影响,不同边界条件下,气体表观渗透率变化规律不同;储层条件下(围压一定),气体表观渗透率呈“V”字型变化规律;气水两相流动时,储层压力对气相相对渗流能力影响较大,而对水相相对渗透率几乎无影响;如果忽略水粘度差与水滑移,会明显高估气相渗流能力。(4)考虑气体多尺度运移机制,建立了页岩有机质-无机质-天然微裂缝-人工压裂裂缝多级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并对页岩气藏生产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过程中,对产能影响较大的压裂参数依次为裂缝条数、开度、压缩系数、裂缝间距及半长;储层中天然微裂缝越发育(条数越多)越有利于气体产出;无机质孔含水饱和度越高,累积产气量越低。本论文从更深层次上对页岩储层微纳米孔-缝气体微观渗流规律进行研究,并建立了页岩压裂水平井多尺度耦合产能预测模型。本文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页岩气藏开发理论,同时为合理高效页岩气藏开发提供指导。
|
|
|
|
1 |
樊伟鹏;姚军;孙海;樊冬艳;;考虑不同尺度裂缝的页岩气耦合流动模型[A];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
2 |
吴蓝宇;邬长武;史丹妮;陆永潮;刘晓峰;;基于岩相的富有机质页岩高频层序地层学分析——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为例[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三十四:基础沉积学研究进展、专题三十五: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专题三十六: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分馏机理和地质应用[C];2020年 |
3 |
户瑞宁;王文卉;谭静强;;奥陶-志留纪之交黑色页岩微体化石孔隙结构特征及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A];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20年 |
4 |
吴剑;袁波;王嘉麟;马霄慧;辛琦;刘安琪;;我国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A];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20年 |
5 |
高旭华;刘嘉璇;尚新春;;页岩水平井各向异性三维非线性渗流理论及数值计算[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21年 |
6 |
韩凯;严良俊;淡永;;利用广域电磁法对环江凹陷南部褶皱构造及页岩气地层特征进行探测[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一: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二: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专题三: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C];2020年 |
7 |
林鹤;金其虎;杜开元;何思进;;基于微地震监测的页岩气水力压裂套管变形分析[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四十六:探地雷达新进展、专题四十七: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专题四十八:污染灾害生态地下水等环境领域中地球物理监测与检测的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C];2020年 |
8 |
杨文;谭玉阳;钱佳威;李亚星;李俊伦;;基于密集台阵的四川长宁—昭通页岩气开发区地震定位及速度结构成像[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五十二: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五十三:油藏地球物理、专题五十四: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C];2020年 |
9 |
何奇;杨晓;邓小江;王小兰;陈愿愿;程莉莉;黄东山;张耀云;李秋婉;;井震联合变速成图技术在页岩气水平井地质导向中的应用[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五十五: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专题五十六:油气地球物理、专题五十七:超深层-断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演化与富集规律[C];2020年 |
10 |
李文佳;康昆;杨晓;李鸿明;王梦;杨卫宁;;页岩气水平井目标靶体地震随钻跟踪导向技术及应用[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五十五: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专题五十六:油气地球物理、专题五十七:超深层-断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演化与富集规律[C];2020年 |
11 |
李娟;田玉昆;周惠;马彦彦;张云枭;;广西天峨地区基于二维地震沉积相的页岩气甜点预测及其意义[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五十五: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专题五十六:油气地球物理、专题五十七:超深层-断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演化与富集规律[C];2020年 |
12 |
周惠;田玉昆;王若;;时频电磁法在鄂西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中的应用[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五十五: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专题五十六:油气地球物理、专题五十七:超深层-断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演化与富集规律[C];2020年 |
13 |
莫树峰;卞爱飞;王婉莹;於文辉;;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页岩TOC多参数预测[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七十: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专题七十一:地质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专题七十二:地球生物学[C];2020年 |
14 |
张敏;欧光习;黎琼;;柴达木盆地东北缘石炭系页岩气储层成岩演化与成藏耦合[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三)—专题六十七:地球流体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专题六十八: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专题六十九:矿物科学与工程[C];2020年 |
15 |
闫伟超;曾鑫;孙建孟;;海相页岩核磁共振响应特征分析[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六)—专题七十六: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专题七十七: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专题七十八: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C];2020年 |
16 |
李远;张建军;刘伟;李陶;孙小萍;王天云;孙佳传;代雪梅;韦正达;;基于多属性“比例压缩—加权融合”法的页岩气地质甜点综合评价[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五十二: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五十三:油藏地球物理、专题五十四: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C];2020年 |
17 |
陈朝伟;张浩哲;周小金;曹虎;;四川页岩气套管变形井微地震特征分析[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五十二: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五十三:油藏地球物理、专题五十四: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C];2020年 |
18 |
秦秋萍;王一博;薛清峰;常旭;;页岩储层矿物组分对水力压裂影响研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五十二: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五十三:油藏地球物理、专题五十四: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C];2020年 |
19 |
柯沛;张建军;侯艳;李远;刘宁;刘鑫;孙佳传;周含蕊;;反Q滤波在页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五十五: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专题五十六:油气地球物理、专题五十七:超深层-断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演化与富集规律[C];2020年 |
20 |
燕军;张政;陈会会;华帅;刘红岐;刘堂宴;;南方海相页岩气储层岩心(屑)数字一体化评价技术应用[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五十五: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专题五十六:油气地球物理、专题五十七:超深层-断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演化与富集规律[C];202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