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深部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和成因模式研究和成因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以雄安新区中深层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区的地温场特征,结合区域储盖特征、通道特征、水源以及热源四个成藏要素特征,总结研究区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建立成因模式概念模型并完善地热田形成机理。通过研究发现雄安新区具有良好的热背景条件,现今大地热流平均值为73m W·m~(-2),凸起区热储埋藏浅,热导率高具有很好的聚热作用,大地热流为高值,平均值为77.4m W·m~(-2)。凹陷区热储埋藏深,热流为低值在60.4m W·m~(-2)附近,并且发现现今大地热流平面分布与基底具有良好对应关系。结合地热形成条件分析,认为新生界与元古界碳酸盐岩热储间的热导率差异,断裂形成的地下水对流通道,以及地下水在热储内的驱动对流机制是影响地热资源赋存的主要原因。并且发现研究区地热资源容易富集在断裂控制的凸起构造或者构造低凸起的元古界热储中,同时大地热流高值区、高渗透的储层且上覆区域性盖层也是良好的地热开发区。综上,雄安新区地热资源成因模式概括为:在裂谷盆地高热流背景下,幔源热为主,壳源热为辅,以大气降水为主要来源,地下水通过深大断裂进行深循环传热,在雄安新区垂向通过张性正断裂向高热导率的雾迷山组热储聚集,到达热储后与浅部地下水混合,侧向通过储层内高孔高渗岩层进行传热,形成研究区高温异常区。上覆的新生界砂泥岩盖层进行保温隔热作用。
|
|
|
|
1 |
张光威;;内陆架上粒序层的成因模式[J];海洋地质动态;1989年07期 |
2 |
高福兴;;贵州省从江县平正地区地热水成因模式研究[J];地下水;2018年06期 |
3 |
宰西;黄建国;马浩翔;徐世光;杨壮;;陇川县勐约乡地热资源特征及成因模式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21年03期 |
4 |
于丽芳;徐春秀;;钾质-超钾质岩的特征及成因模式[J];矿业工程;2012年03期 |
5 |
郎旭娟;刘峰;刘志明;蔺文静;邢林啸;王贵玲;;青海省贵德盆地大地热流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16年03期 |
6 |
陈怡西;周中海;;灵池温泉成因模式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9年09期 |
7 |
樊生利,童崇光;四川二叠系碳酸盐岩裂缝系统成因模式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1995年04期 |
8 |
曹宏经;Бобриков金-多金属矿床地质-成因模式[J];国外铀金地质;1995年04期 |
9 |
庄小荣;;汤兜温泉成因模式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7年12期 |
10 |
胡圣标,熊亮萍,汪集旸,沈继英,李学礼,史维浚,张卫民,周文斌,孙占学,牛小平;江西省首批实测大地热流数据报道[J];科学通报;1992年19期 |
11 |
阮万才,钟朝旸,蒋维三,刘梦才,金国灿,胡圣标,邱楠生,熊亮萍,汪集杨;浙江省最新大地热流数据报道[J];科学通报;1994年10期 |
12 |
吴基文;煤层后生夹矸成因模式[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13 |
N.M.S.Rock;D.IGroves;C.S.Perring;刘洪涛;;金、煌斑岩和斑岩:金矿床的一种新的成因模式[J];黄金科技动态;1990年01期 |
14 |
袁应琼;;南海洋壳成因模式概况[J];海洋地质动态;1988年06期 |
15 |
覃功炯;朱上庆;;金顶铅锌矿床成因模式及找矿预测[J];云南地质;1991年02期 |
16 |
鲁海峰;姚多喜;翁荔玉;;潘三井田煤系地层岩石热导率参数特征及大地热流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5期 |
17 |
周友松,金昕,黄建刚;青海当金山口-四川黑水大地热流研究[J];地球科学;1994年04期 |
18 |
陈墨香;确定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大地热流的方法[J];地质科学;1989年02期 |
19 |
刘丹,贾疏源,姜云,李晓;康定木格措景区热矿水特征及成因模式[J];铁道工程学报;1996年02期 |
|
|
|
|
|
1 |
许光泉;李亚昊;疏义国;金修如;李守好;王宏伟;;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成因模式[A];2020年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地质保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20年 |
2 |
梁恕信;王非;师水月;;天水地震区大地热流研究[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
3 |
郑开富;石铭;;扬州地区热储特征与地热资源勘探前景[A];2015地学新进展——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5年 |
4 |
管彦武;金旭;陈晓冬;石卓;;大地热流及温度数据处理[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5 |
魏东平;石耀霖;汤懋苍;董文杰;;利用气象地温资料计算大地热流[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
6 |
黄江华;王少龙;;安徽省舒城县万佛湖风景区山七地热资源与开发远景评价[A];地质调查 环境保障 实现找矿新突破-2012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2年 |
7 |
徐明;朱传庆;田云涛;饶松;胡圣标;;四川盆地钻孔温度测量及现今地热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
8 |
贺秀全;;山西省地热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A];中国地热能:成就与展望——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地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9 |
胡丁玉;邹长春;彭诚;王稳石;吕庆田;丁娱娇;;松辽盆地地壳热结构特征:来自松科2井测井热物性的研究结果[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六)—专题七十六: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专题七十七: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专题七十八: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C];2020年 |
10 |
唐晗晗;郭良辉;;南北地震带热流估算及与地震活动相关性分析[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9: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专题20: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C];2019年 |
11 |
刘绍文;郝春艳;王华玉;王良书;;全球大地热流研究:近20年来的进展评述[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地热:从地表到深部论文集[C];2014年 |
12 |
汪洋;汪集旸;;基于小波变换的大地热流场多尺度分解[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13 |
朱培秋;姜常刚;;云南地热资源与开发[A];中国西部地热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论文集[C];2001年 |
14 |
王燕;;天水井下地温梯度观测介绍[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6年 |
15 |
胡圣标;何丽娟;汪集旸;;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C];2001年 |
16 |
何丽娟;熊亮萍;汪集旸;;中国大地热流图的编制及初步分析[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
17 |
唐博宁;朱传庆;;沉积层岩石热导率及影响因素[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八)——专题74: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循环、专题75: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专题76:新能源、科学深钻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C];2019年 |
18 |
汪集旸;胡圣标;庞忠和;何丽娟;赵平;朱传庆;饶松;唐晓音;孔彦龙;罗璐;李卫卫;;中国大陆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
19 |
汪集旸;胡圣标;庞忠和;何丽娟;赵平;朱传庆;饶松;唐晓音;孔彦龙;罗璐;李卫卫;;中国大陆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3年 |
20 |
李世峰;;邯郸县东部平原地热资源富集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