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

高博禹  
【摘要】:追踪当前剩余油预测及相关学科前沿,综合应用地质、取心、测井、试油及开发动态等资料,以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开发地质学及油藏工程学理论为指导,以数学地质、地质统计学为方法,以计算机为手段,进行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开展以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为目标的流动单元研究、沉积微相-岩石相研究、油藏工程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动态分析,为剩余油预测提供依据。从微构造、沉积微相-岩石相、流动单元、储层非均质性、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入手,实现剩余油分布的综合预测。 以王官屯油田官142 断块中生界油藏为例,在层位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开展流动单元研究;建立隔夹层划分标准和识别模式,研究连通体内流动单元划分参数的选择,分析流动单元划分的精细尺度,提出了高含水期油藏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基于流动单元划分,将官142 断块划分出13个小层,分为4 类流动单元。应用沉积微相-岩石相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有心滩中粗砂岩相、心滩粉细砂岩相、心滩钙质砂岩相、辫状水道砂砾岩相、辫状水道钙质砂砾岩相和河漫滩微相,并建立各种微相-岩石相定量识别模式。以高密度节点方法建立油藏地质模型、流动单元三维模型,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并进行油藏动态分析和水驱开发效果评价、井网合理性评价及流体性质变化规律分析。讨论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流动单元类型划分数值模拟网格,将高密度节点参数场和垂直平分(PEBI)网格方法相结合建立数值模拟静态模型,更为精细的描述油藏的复杂地质条件;应用分阶段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描述开发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动态变化,使历史拟合更加符合油藏开发实际状况,提高数值模拟精度。综合应用微构造、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岩石相、储层非均质性、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官142 断块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 通过论文研究,提出了以高含水期剩余油预测为目标的油藏地质、工程研究方法和配套技术,将表征储层特征的“静态”和表征油藏开发变化的“动态”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综合预测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于生云;荆文波;刘波;康毅;黄勇军;;喇嘛甸油田北北块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划分[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李东,张艳红,牛小芳;马厂油田流动单元划分及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3期
3 赵金省;段晓苗;陈万明;刘建峰;盖姗姗;;候北区长6储层流动单元分类评价[J];河南科学;2010年07期
4 李祖兵,罗明高,马斌,刘静;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划分储层流动单元[J];新疆地质;2005年02期
5 王虎,彭苏萍;油田开发后期的地质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6 郭康良;;流动单元研究在渤南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2期
7 周金应;李治平;谷丽冰;张世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与描述的方法[J];资源与产业;2006年05期
8 刘建锋;彭军;贾松;汪彦;游李伟;孟中华;;油气藏流动单元研究进展及认识[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万丙乾;马玉明;郭晓坤;杨英波;王炜;;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现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8年01期
10 高博禹,彭仕宓,龚宏杰,岳湘安;油气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标准的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1 樊继宗;黄盛波;李建荣;胡晓辉;单玲;;厚层砂岩油藏流动单元划分与对比[J];钻采工艺;2006年03期
12 娄文君;;复杂断块油田流动单元划分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2期
13 刘联群;李勇;张建国;康立明;东静波;刘建;;多参数流动单元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14 赵艳;吴胜和;岳大力;薛艳霞;温立峰;;青海涩北一号气田流动单元研究[J];现代地质;2009年02期
15 黎发文;;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6 闫博;;崖13-1气田陵三段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与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2期
17 裴根;裴柏林;路辉;刘骞;党伟;;大牛地气田盒2段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流动单元的初步分类[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8期
18 孙致学;姚军;孙治雷;卢涛;唐乐平;杨勇;韩继超;;基于神经网络的聚类分析在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11年03期
19 李长国;;榆树林油田流动单元划分[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8期
20 黄昌碧,邵连鹏,刘朝霞,张玉林;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挖潜技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音;周丽威;高湛淳;;杏北油田高含水期提高剩余油描述精度方法及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唐功勋;张代森;郑健;孙秀云;王海英;陈德红;;堵水调剖工艺技术在胜利油田的研究与应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杨祥锋;;卞东油田改善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效果的研究与实践[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唐教芬;刘戈辉;顾树人;王桂杰;;弱凝胶调驱现场试验效果分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刘栓驹;;碳酸岩盐潜山油藏古地貌及剩余油分布关系[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6 盖英杰;陈月明;范海军;;高含水期油田稳产措施配置多层随机目标规划研究[A];中国运筹学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2000年
7 刘洪茹;;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完善注采系统方法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孙尚如;姜建伟;;砂砾岩厚油层高含水期提高注水波及体积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罗庆;高淑玲;赵清平;杨宝侠;刘春梅;;努力发展三次采油技术 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0 王艳;潘民庆;荆万学;陆文凯;谢军;李衍达;;薄、差泥质砂岩水淹层测井解释新方法[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博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2 段贺海;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杨春梅;油田开发中后期测井响应变化机理及储层性质研究[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4 王军;中原油田濮53断块流动单元划分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孟江;水驱油藏剩余油微观分布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孙明;元城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王晓畅;南堡凹陷复杂油气层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康立明;鄂尔多斯盆地韩渠—张天渠油区延安组—延长组油藏精细描述[D];西北大学;2008年
9 李强;油藏开发后期地质建模及剩余油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10 张福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三段储层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世华;高含水期油藏递减规律理论研究及模型建立[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孙丽艳;萨北开发区高含水期厚油层剩余油潜力评价与挖潜措施优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3 黄伏生;喇嘛甸油田高含水期合理产油规模优化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4 李中超;濮城油田沙二上2+3油藏流动单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杨凤波;厚油层油藏高含水期井网调整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6 杨春梅;蒸汽吞吐后期稠油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7 刘桂范;高含水期水平管内油水混输管路压降模型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8 辛爱渊;胜利油田中高渗油藏高含水期调剖剂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李康;堵驱技术在任丘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的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杨田志;油田开发中后期高含水油藏堵水调剖工艺研究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陶化彦;我们拥有绿色的油田[N];中国石油报;2010年
2 记者 裴丽 幸福;油稳气旺赢得精彩开局[N];大庆日报;2010年
3 孟庆新李玲 郑干臣;测井新技术唤醒沉睡油龙[N];中国石化报;2008年
4 记者 刘泓波 岳双才;精细开发,不尽油流滚滚来[N];中国石油报;2009年
5 伏红孝 通讯员 曹广英 宗福军;科技助青海采油一厂实现效益开发[N];中国石油报;2004年
6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魏宪成;甘作油田拓荒牛[N];中国石油报;2006年
7 苏颂成;中原油田砂岩油藏剩余油监测水平国际领先[N];中国石化报;2006年
8 特约记者 唐骏华 通讯员 白柱石 郭晓漉;大庆钻二定向井乘上科技快车[N];中国石油报;2009年
9 张国辉 夏国朝;用新思路叩开地下宝藏的大门[N];西部时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任厚毅;巧治偏磨油井“顽疾”[N];中国石化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