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
【摘要】:追踪当前剩余油预测及相关学科前沿,综合应用地质、取心、测井、试油及开发动态等资料,以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开发地质学及油藏工程学理论为指导,以数学地质、地质统计学为方法,以计算机为手段,进行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开展以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为目标的流动单元研究、沉积微相-岩石相研究、油藏工程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动态分析,为剩余油预测提供依据。从微构造、沉积微相-岩石相、流动单元、储层非均质性、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入手,实现剩余油分布的综合预测。
以王官屯油田官142 断块中生界油藏为例,在层位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开展流动单元研究;建立隔夹层划分标准和识别模式,研究连通体内流动单元划分参数的选择,分析流动单元划分的精细尺度,提出了高含水期油藏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基于流动单元划分,将官142 断块划分出13个小层,分为4 类流动单元。应用沉积微相-岩石相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有心滩中粗砂岩相、心滩粉细砂岩相、心滩钙质砂岩相、辫状水道砂砾岩相、辫状水道钙质砂砾岩相和河漫滩微相,并建立各种微相-岩石相定量识别模式。以高密度节点方法建立油藏地质模型、流动单元三维模型,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并进行油藏动态分析和水驱开发效果评价、井网合理性评价及流体性质变化规律分析。讨论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流动单元类型划分数值模拟网格,将高密度节点参数场和垂直平分(PEBI)网格方法相结合建立数值模拟静态模型,更为精细的描述油藏的复杂地质条件;应用分阶段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描述开发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动态变化,使历史拟合更加符合油藏开发实际状况,提高数值模拟精度。综合应用微构造、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岩石相、储层非均质性、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官142 断块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
通过论文研究,提出了以高含水期剩余油预测为目标的油藏地质、工程研究方法和配套技术,将表征储层特征的“静态”和表征油藏开发变化的“动态”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综合预测方法。
|
|
|
|
1 |
于生云;荆文波;刘波;康毅;黄勇军;;喇嘛甸油田北北块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划分[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
2 |
李东,张艳红,牛小芳;马厂油田流动单元划分及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3期 |
3 |
赵金省;段晓苗;陈万明;刘建峰;盖姗姗;;候北区长6储层流动单元分类评价[J];河南科学;2010年07期 |
4 |
李祖兵,罗明高,马斌,刘静;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划分储层流动单元[J];新疆地质;2005年02期 |
5 |
王虎,彭苏萍;油田开发后期的地质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6 |
郭康良;;流动单元研究在渤南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2期 |
7 |
周金应;李治平;谷丽冰;张世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与描述的方法[J];资源与产业;2006年05期 |
8 |
刘建锋;彭军;贾松;汪彦;游李伟;孟中华;;油气藏流动单元研究进展及认识[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
9 |
万丙乾;马玉明;郭晓坤;杨英波;王炜;;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现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8年01期 |
10 |
高博禹,彭仕宓,龚宏杰,岳湘安;油气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标准的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1 |
樊继宗;黄盛波;李建荣;胡晓辉;单玲;;厚层砂岩油藏流动单元划分与对比[J];钻采工艺;2006年03期 |
12 |
娄文君;;复杂断块油田流动单元划分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2期 |
13 |
刘联群;李勇;张建国;康立明;东静波;刘建;;多参数流动单元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4 |
赵艳;吴胜和;岳大力;薛艳霞;温立峰;;青海涩北一号气田流动单元研究[J];现代地质;2009年02期 |
15 |
黎发文;;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
16 |
闫博;;崖13-1气田陵三段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与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2期 |
17 |
裴根;裴柏林;路辉;刘骞;党伟;;大牛地气田盒2段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流动单元的初步分类[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8期 |
18 |
孙致学;姚军;孙治雷;卢涛;唐乐平;杨勇;韩继超;;基于神经网络的聚类分析在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11年03期 |
19 |
李长国;;榆树林油田流动单元划分[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8期 |
20 |
黄昌碧,邵连鹏,刘朝霞,张玉林;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挖潜技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