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盐相关构造及其形成机理

余一欣  
【摘要】: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沉积有较厚的古近系和新近系膏盐层,受盐下基底构造、沉积差异负载和构造挤压应力等因素影响,膏盐层发生了明显的塑性流动,影响了该地区的构造变形与演化过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盐相关构造样式,并对油气运聚成藏过程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表现为复杂的盐下层、盐层和盐上层“三位一体”叠加构造变形。纵向上,可分为盐下构造、盐层构造和盐上构造三类,横向上,盐相关构造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差异变形特征。 秋里塔格构造带西段前古近纪基底表现为受先存基底断裂控制的古隆起形态,其雏形开始形成于奥陶纪,在泥盆纪-三叠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定型期则主要为侏罗纪。前古近纪基底古构造对盐相关构造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通过平衡剖面复原,得出秋里塔格构造带盐相关构造的主要形成期为库车期-第四纪。库车坳陷南北向缩短量为20~35 km,约占整个剖面的20%~35%。库车坳陷挤压构造变形具有“分层缩短、分带缩短”的特点,膏盐层在盐上层和盐下层的差异变形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滑脱、调节作用。 库车坳陷盐构造形成演化序列整体具有从北往南迁移的特点,在前缘秋里塔格构造带则表现为从西往东迁移。在盐构造发育的初期阶段,控制盐体运动与盐构造发育的主要因素是由拜城凹陷巨厚沉积物所导致的沉积差异负载作用,但对目前已发育较成熟的盐构造而言,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则是挤压应力作用。 盐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基底断裂、古隆起和构造斜坡的存在影响了盐体的运动方式,导致盐体在古隆起顶部聚集增厚,以及大型北倾滑脱断层和断层传播褶皱的形成。膏盐层在构造变形过程中主要起滑脱层作用及充填背斜核部,很少形成刺穿型盐构造。 通过对秋里塔格构造带盐相关构造特征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的综合分析,建立了该地区可能存在的油气聚集成藏模式,并指出了下一步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家生;郭铁鹰;赖旭龙;刘金华;张修富;易积正;齐开令;黄远高;;西藏羌塘特提斯域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史初探[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2 裴振洪;;南大巴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7年03期
3 方世虎;贾承造;宋岩;郭召杰;;准南地区前陆冲断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与油气成藏[J];石油学报;2007年06期
4 沈传波;梅廉夫;汤济广;吴敏;;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构造扩展变形的年代学制约[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年06期
5 郑文俊;王伟涛;李传友;魏占玉;高翔;;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J];地震地质;2008年04期
6 王伟涛;贾东;李传友;郑文俊;魏占玉;;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活动性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2008年04期
7 夏义平;徐礼贵;李树新;郑良合;王贵重;王志勇;;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与油气[J];新疆地质;2009年03期
8 陈连旺;詹自敏;叶际阳;李妍;;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构造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年03期
9 臧世权;马敬国;;陕西旬阳南羊山断裂南侧岩层的构造变形相分析及其意义[J];西北地质;1991年01期
10 张达;吴淦国;狄永军;臧文拴;邵拥军;余心起;张祥信;汪群峰;;铜陵凤凰山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与构造变形及其对岩体侵位动力学背景的制约[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11 刘兴旺;袁道阳;葛伟鹏;;兰州黄河阶地高精度GPS测量与构造变形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07年04期
12 陈昭年;王小敏;陈珊;沈旭友;;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构造演化[J];现代地质;2008年04期
13 汤济广;李祺;;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3期
14 胡志军;王华星;张灵;路建平;;东昆仑祁漫塔格岩浆弧带的构造变形特征[J];科技资讯;2009年08期
15 田蜜;施炜;李建华;渠洪杰;;江汉盆地西北部断陷带构造变形分析与古应力场演化序列[J];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16 沈燕飞;罗万全;邓华李;;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17 庄建建;杨风丽;赵文芳;;下扬子区印支—早燕山期的构造特征及应力场模拟[J];高校地质学报;2010年04期
18 郝锦华;;中条山涑水杂岩的构造变形[J];华北国土资源;2010年02期
19 许顺山,吕古贤;山东文登—荣城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控矿作用[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20 安三元;周廷梅;胡能高;;秦岭群的构造变形和变质史及其时代问题雏议[J];地质通报;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渝生;黄润秋;;“5·12”汶川大地震的震源破裂与构造变形特征[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2 陈炳蔚;李永森;符振康;;金沙江构造带及邻区的构造变形特征[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三江”论文专辑[C];1991年
3 潘罗忠;李容森;;桂北老厂穹隆的构造变形特征及成矿作用[A];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陆诗阔;蔡永恩;丁林;;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迁移过程中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希;王双绪;王文萍;张晓亮;薛富平;张四新;;南北地震带近期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王辉;张怀;张国民;石耀霖;;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与变形的有限元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冀湘;;青藏高原物质扩散运动方式[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8 王辉;张怀;张国民;石耀霖;;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与变形的有限元模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9 王涛;王晓霞;童英;;花岗岩构造研究的几个问题及花岗岩构造动力学刍议[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贾建称;;中国含煤区构造变形[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敦朋;青藏高原西北缘上新世—早更新世构造变形与高原隆升[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2 石建基;长乐—南澳变质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于明德;洛伊凹陷三叠纪构造体制变迁及其油气运聚响应[D];吉林大学;2012年
4 高俊;西南天山板块构造及造山运动动力学[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3年
5 丁献文;基于SAR的阿尔金东段变形特征监测及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6 王清华;南天山南缘中西段构造变形特征与控制因素[D];浙江大学;2007年
7 王志才;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以陇西—武山地区为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8 杨钻云;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构造与成矿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闯;西秦岭阳山金矿带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廖林;西昆仑新生代构造事件及其沉积响应[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嘉穗;辽西葫芦岛—建昌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变形时代及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2 王明亮;哀牢山构造带水塘—漠沙段形成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刘琴;兰坪盆地西缘茅草坪铜矿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发育机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4 张彤;川西前陆盆地汉王场构造构造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燕;松潘甘孜及邻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数值模拟[D];西北大学;2006年
6 黄文成;襄樊—广济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赵安坤;新津熊坡构造北倾末端地面裂缝描述[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张芬芬;帕米尔东北缘乌泊尔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D];浙江大学;2010年
9 刘恩山;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兴旺;兰州黄河阶地高精度GPS测量与构造变形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