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二叠系梧桐沟组层序地层与岩性油气藏勘探

石新朴  
【摘要】:论文在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勘探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岩性油气藏勘探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滴南凸起所处良好的构造位置和区内丰富的三维地震、地质与测井资料,在提高地震分辨率处理基础上,建立了滴南凸起梧桐沟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多种先进的地球物理手段,落实了二叠系梧桐沟组梧一段的沉积相带展布及砂体预测,明确沉积层序对气藏的控制作用,总结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学与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预测了有利含气区带,在对有利含气砂体进行追踪与成藏综合分析基础上,优选了有利钻探目标。论文主要成果如下: (1)通过岩心、测井、地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建立了滴南凸起二叠系梧桐沟组层序地层格架,进一步对层序体系域进行了划分与对比,研究了沉积体系内的沉积相分布配置关系,揭示了探区主要气藏分布规律。研究区SQ_P3wt1高位体系域为主要产气层段,有利油气聚集区主要位于构造隆起区所发育的辫状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及河口砂坝上。 (2)根据已知油气点成藏要素分析认为,研究区存在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两种类型。不整合界面和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控因素,是油气藏形成的先决条件,沉积相变引起的砂体变化是控制岩性油气藏的第二因素,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指向有两类:断面附近优势运移通道指向区和斜坡区鼻梁优势运移通道指向区。 (3)在采取叠后混合相位反褶积的方法来拓展有效波的频带,使处理成果剖面分辨率明显提高,主频提高7Hz左右,频带宽度提高10-15Hz。不仅波组关系得到很好保持,而且小薄层振幅响应清晰呈现出来,充分挖掘了现有地震资料的潜力,满足了薄互层岩性油藏预测的需求。 (4)利用地震数据体扫描技术、三维可视化雕刻技术、反演数据体的砂体追踪技术、相模式约束下的有利砂体外推解释技术等手段对二叠系梧桐沟组目的层进行储层分析和预测工作。根据已知气层外推解释及预测二叠系梧桐沟组有利砂体5个,面积47.6km~2。其中梧一段已知砂体3块,面积30.0km~2,预测2块,面积17.6km~2;结合控藏要素、油气检测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部署建议井位5口。 (5)滴南凸起岩性油气藏勘探首先应具有较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资料,以三级层序体系域内的含油气砂组标定位为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手段进行高精度的砂组沉积微相分析与预测,同时充分利用体雕刻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地震属性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油气检测技术等对有利含气砂体进行精细刻画和预测,结合油气成藏综合分析,优选有利岩性体,提出钻探目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占龙;彭立才;陈启林;郭精义;黄云峰;;地震属性分析与岩性油气藏勘探[J];石油物探;2007年02期
2 王小军;陈钢花;余杰;刘巍;喻春辉;;测井相分析技术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以乌夏地区三叠系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4期
3 张澜;;石油勘探攻关:岩性圈闭地球物理有效识别技术[J];中国科技奖励;2007年07期
4 曹正林;孙秀建;张小军;石亚军;刘应如;乐幸福;;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2期
5 牛世忠;胡望水;王东辉;熊平;;红岗北扶余油藏岩石物理相相控建模及储量计算[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张元;李树新;郭翔;邓勇;;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S1期
7 石亚军;陈迎宾;李延丽;乐幸福;;关于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建议[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年05期
8 刘震;赵阳;杜金虎;肖伟;金博;许晓明;梁全胜;郝琦;;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多元控油—主元成藏”特征[J];地质科学;2006年04期
9 田梦;张梅生;万传彪;李占林;王世清;刘冰;;宽方位角地震勘探与常规地震勘探对比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6期
10 谭梦琦;;大牛地气田山1段储层三维地质建模[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年02期
11 郭永强;刘洛夫;;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年02期
12 张奎文;;深层复杂断块油藏的勘探与开发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3期
13 姚芳;郑振英;樊爱玲;钱斌;;孔南地区孔二段岩性油气藏潜力方向[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9年02期
14 李君;林世国;黄志龙;李正文;王宗礼;杨青;;吐哈盆地西部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分布模式[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年06期
15 王继纲;刘丰;穆鹏飞;董波;崔玲;;层序地层学在岩性油气藏预测中的应用——以柴西南七个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E_3~1)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年02期
16 何锋;靳广兴;魏丽红;;东濮凹陷优质烃源岩研究意义[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4期
17 韩国猛;司维柳;石倩茹;张莉华;周可佳;王勇;;歧北斜坡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优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4期
18 石新朴;颜泽江;李臣;廖伟;胡清雄;王明峰;胡宗芳;刘萍;陈方鸿;樊太亮;;滴南凸起二叠系沉积层序及对气藏的控制作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0年06期
19 凌云;塔里木盆地岩性地震勘探技术[J];中国石油勘探;2003年01期
20 单俊峰,陈振岩,回雪峰;辽河西部凹陷岩性油气藏展布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带选择[J];中国石油勘探;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玥;沈树忠;;二叠系空谷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闵琪;南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低渗储层成因分析[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尹玲;;周口盆地东部(阜阳地区)石炭-二叠系煤成烃勘探潜力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殷鸿福;杨遵仪;盛金章;张克信;陈楚震;;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5 王明;曹长群;尚庆华;金玉玕;;二叠系乐平统——一个国际标准年代地层单位[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八辑)[C];2004年
6 肖高杰;杨长春;范兴斌;冷岩;吴琼;;谱分解技术在w区河道识别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7 林甲兴;冯少南;;试论广东省二叠系的划分和对比[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C];1981年
8 毛俊莉;马志红;;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在东部凹陷北部地区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李纯泉;刘惠民;陈红汉;;民丰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充注历史[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周梦灵;白玉花;李延辉;;Geoprobe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新朴;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二叠系梧桐沟组层序地层与岩性油气藏勘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王江;乌尔逊凹陷南部层序地层格架及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王天琦;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4 许书堂;东濮凹陷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及目标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王居峰;准噶尔盆地腹部中部Ⅰ区块侏罗系层序地层与岩性油气藏识别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6 张海峰;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层序特征及有利区带选择[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7 郭精义;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生界岩性油气藏类型、分布及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李杏莉;岩性油气藏地震预测技术与地震沉积学分析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宋建军;河南省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10 王焕弟;岩性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厚坤;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梧桐沟组有利区带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宋为;吉木萨尔凹陷吉7井区二叠系梧桐沟组储层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3 张莉;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吉7井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相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4 王威;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沉积特征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5 张丽丽;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相[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白涛;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岩性油气藏地质特征与富集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王宇飞;克百地区二叠系油气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规律[D];长江大学;2012年
8 关利群;四川通江地区二叠系碳氧锶同位素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任涛;黄桥地区二叠系油气藏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杨丽;岩性油气藏地质地震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军 通讯员 张太平 张毓;辽河实施特殊岩性油气藏水平井注采新模式[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刘宪广 通讯员 李玲;新疆油田岩性油气藏勘探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王非;重庆发现海相二叠系古油藏[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江其勤;四川盆地二叠系资源潜力研究启动[N];中国石化报;2008年
5 记者 穆广田;科技之树“枝繁叶茂”[N];中国石油报;2003年
6 穆广田;科技之树“枝繁叶茂”[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江其勤;川东北地层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6年
8 记者 李晓明;地质学家求解“二叠纪”之谜[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9 江其勤贾存善;掀开伊犁盆地资源的“盖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10 ;集团公司2003年十大科技进展[N];中国石油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