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自然电场及石油地质意义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利用自然电场法探测石油的方法和效果。综述了自然电场探测油气藏的机理及目前国内外自然电场法探测油气藏的现状。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电位形成的原因多,干扰因素多,测量精度等问题,一直影响着自然电位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测量精度主要是由仪器设备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及测量方法决定的。所以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及提高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是自然电位测量方法的关键。
本文分析了传统的自然电位观测及处理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不适应性。提出了多测道叠加自然电位观测方式,并依据新的观测方案,研制了仪器(GDZD—16),该仪器实现了多道同时连续观测及低频范围内时序曲线的观测,并实现了循环基点观测方式,且兼容传统的自然电位观测方法。实际观测结果表明,该设备在抗干扰、数据采集精度等方面优于常规的自然电场法仪器。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时变电场的研究表明,大面积、长时间的自然电位油气勘探需要对自然电场进行日变、季变改正。依据实测资料及理论分析,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自然电场的构成,并指出山地过滤电场是鄂尔多斯盆地自然电场油气勘探的最主要干扰。
在资料处理方面: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在电位时序曲线上提取与油气藏有关的电位,较好的压制了时变电场的干扰,提高了观测精度;用分时、线及块相关分析法对宁县-合水地区、姬塬-麻黄山地区山地过滤电场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较好的解决了鄂尔多斯盆地山地过滤电场问题;利用不同尺度窗口滤波技术及趋势面分析法消除了区域自然电场,突出了局部油气自然电场;采用基于虚电流源理论的边界积分法进行自然电场地形影响校正(俗称‘曲化平’);提出了利用电流线的流动方向解释油气自然电场方法;利用变异系数较好的确定自然电位异常的边界;提出了油气自然电位形态识别技术;建立了适用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藏勘探的自然电位处理流程。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合水地区,姬塬-麻黄山地区等近2000平方千米叠加自然电位观测资料的处理及分析,说明了用自然电位法探测油藏是可行的。对已知油井与叠加自然电位异常的统计分析表明,其总有效率为60%-70%。提高油井成功率约20%,干井比例降低20%。
|
|
|
|
1 |
吴景峰;巩联浩;马玉玲;;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延长组长8- 长10油组沉积测井响应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3期 |
2 |
孙佩;张小莉;郭兰;申怡博;;相对高放射性砂岩成因及储集性能定性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长6油层组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3 |
张国东;于波;蔺彦芳;王泉波;;鄂尔多斯盆地西区油田旦巴区长4+5储层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
4 |
梁积伟;郭艳琴;李玮;黄源琳;肖丽;王若谷;;靖边气田山西组下段储层沉积微相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5 |
王世成;郭亚斌;杨智;任丽;刘红久;;苏里格南部盒8段沉积微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年S1期 |
6 |
顿铁军;;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油地质特征及其勘探远景[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7 |
夏文臣;雷建喜;张学义;王超勇;;南鄂尔多斯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及沉积演化过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1年02期 |
8 |
刘世安,黄忠信,陈延,王琪;鄂尔多斯盆地由垩系地下水形成分布规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6年01期 |
9 |
雷振宇,张朝军,杨晓萍;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及特征[J];中国石油勘探;2000年03期 |
10 |
邸领军,张东阳,王宏科;鄂尔多斯盆地喜山期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J];石油学报;2003年02期 |
11 |
李明辉,王剑,谢渊,毛郁;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相关性探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年04期 |
12 |
陈安定;王文军;;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启示[J];海相油气地质;2003年Z1期 |
13 |
邓军,王庆飞,黄定华,高帮飞,杨立强,徐浩;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演化及其对盖层控制作用[J];地学前缘;2005年03期 |
14 |
张松航;汤达祯;李丹梅;王娟如;许浩;冷雪;;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复杂断块区构造控气作用[J];中国煤层气;2006年01期 |
15 |
赵希刚;吴汉宁;韩玲;王靖华;柏冠军;;鄂尔多斯盆地环弧构造的多源信息特征识别[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6 |
马艳萍;刘池洋;王建强;赵俊峰;房建军;桂小军;喻林;;盆地后期改造中油气运散的效应——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生界漂白砂岩的形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年02期 |
17 |
张岳桥;廖昌珍;施炜;胡博;;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地带新构造演化及其区域动力学背景[J];高校地质学报;2006年03期 |
18 |
夏勇;康锐;杨友运;;鄂尔多斯盆地铁边城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沉积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9期 |
19 |
徐黎明;周立发;张义楷;党犇;;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背景[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年04期 |
20 |
傅强;李益;;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7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