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北段斑岩钼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
【摘要】:近年来在青海南部开展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揭示出三江北段成矿带具有形成大型、特大型金属矿床的赋存条件及地质背景,通过深入研究有望取得继三江中段之后的找矿重大突破。本文在系统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典型矿床(纳日贡玛、陆日格)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工作,基于成矿地质特征、岩石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等,对纳日贡玛、陆日格开展成矿地质背景、主要控矿因素、矿化规律、成矿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与三江成矿带其它矿床进行对比。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和认识:
1、通过野外地质填图、钻孔编录和室内分析测试工作,详细地对陆日格、纳日贡玛斑岩型矿床的矿化类型、矿化特征、矿化元素及矿石学特征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确定了与青海三江北段Mo-Cu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斑岩和浅色石英花岗斑岩,三江北段斑岩矿化以细脉浸染状、网脉状矿化为主;其矿化类型相对单一,主要为Mo、Cu矿化,伴生丰富的Bi、Te矿化,为进一步的找矿和勘探工作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
2、对陆日格、纳日贡玛矿床开展了斑岩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工作。纳日贡玛含矿斑岩锆石LA ICP-MS U-Pb同位素测试结果为42.9 Ma~43.4Ma,陆日格矿床岩浆侵入年龄为61.7 Ma~62.1Ma;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结果为纳日贡玛为40.5±0.87Ma,陆日格为60.7±1.5Ma。从而认为,纳日贡玛和陆日格为各自独立的两个岩浆-热液成矿过程。提出新生代以来青海三江段斑岩型矿床存在两次较大规模的岩浆成矿作用事件。
3、系统地对陆日格、纳日贡玛矿矿床开展了岩石学研究工作,并与三江成矿带其它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纳日贡玛、陆日格斑岩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斑岩、石英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具有高SiO_2、富K_2O及Na_2O,wt(K_2O)w(Na_2O),与邻近的玉龙矿带相似,斑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含矿斑岩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稀土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弱或无负Eu异常。微量元素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高场强(HFSE)亏损,具显著的Ti、Nb和Sr谷;具有部分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属性。
4、对陆日格、纳日贡玛含矿斑岩进行Sr-Nd-Pb同位素测试分析工作。三江北段斑岩钼铜矿带含矿斑岩的~(206)Pb/~(204)Pb值为18.4100~19.4290,~(207)Pb/~(204)Pb值为15.6090~15.6850,~(208)Pb/~(204)Pb值为38.5770~39.5228。含矿斑岩的(~(87)Sr/~(86)Sr)_t为0.702873~0.705859,(~(143)Nd/~(144)Nd)_t为0.512573~0.513204,ε_Nd(t)基本处于0.30~0.64,接近玉龙矿带的0.8~1.0Ga。青海三江段岩石Sr-Nd-Pb同位素非常接近EMll地幔端元,表明侵入岩主要来自交代富集地幔。
5、对纳日贡玛、陆日格开展了S、C-H-O同位素、包裹体等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表明纳日贡玛硫化物δ~(34)S为4.0‰~7.1‰,陆日格矿石矿物δ~(34)S为-2.60‰~5.8‰。石英金属矿化物脉中H-O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与石英达到平衡时,纳日贡玛成矿流体δ~(18)O_(H2O)为0.6‰~3.0‰,陆日格δ~(18)O_(H2O)为-0.76‰~3.54‰。随着深度的加强大,δ~(18)O_(H2O)逐渐变大和δD变小,成矿流体更偏向于岩浆水。成矿后期流体中的δ~13C的分布范围,也与岩浆/地幔源的δ~13C近似。因此,青海南部三江段斑岩矿床为成矿金属物质来源于岩浆,成矿流体为岩浆期后热液。
6、在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模型及找矿标志。并对区域青海南部三江段斑岩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认为青海南部三江成矿带的走滑断裂构造活动引起了区域内两期较大规模的成矿(分别以陆日格、纳日贡玛为代表)。对区域的找矿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
|
|
|
1 |
胡受权,郭文平;罗卜地喜山期斑岩体地质特征与成矿远景[J];地质找矿论丛;1998年01期 |
2 |
敖颖锋,国铁成,袁国平;肖家营子斑岩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矿产与地质;2001年04期 |
3 |
金章东;江西德兴铜厂斑岩体铜品位的分形结构[J];矿床地质;1998年04期 |
4 |
陈爱群;浙江大桥坞斑岩体“双层结构”与铀矿化[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5 |
王之田,秦克章;REE在判别斑岩体含矿性上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1991年02期 |
6 |
李家庆;张成江;李佑国;徐争启;;川西—滇东北相邻地区斑岩体的对比研究[J];矿物学报;2009年S1期 |
7 |
陈爱群;浙江大桥坞铀矿床斑岩体的“双层结构”与铀矿化[J];浙江地质;1999年01期 |
8 |
陈建平,王功文,侯昌波,唐菊兴;基于GIS技术的西南三江北段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J];矿床地质;2005年01期 |
9 |
陈建平,唐菊兴,李志军;混沌理论在三江北段成矿地质条件研究上的应用——以玉龙成矿带北段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分析为例[J];地质与勘探;2003年03期 |
10 |
冷成彪;张兴春;王守旭;秦朝建;吴孔文;任涛;;岩浆—热液体系成矿流体演化及其金属元素气相迁移研究进展[J];地质论评;2009年01期 |
11 |
游志成;黎道立;;江西含铜(金钼钨)斑岩体的主要特征[J];岩石学报;1990年04期 |
12 |
李洪普;高阳;张寿庭;毛晓龙;;青海唐古拉山北藏麻西孔岩浆活动与铜银多金属矿的关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3 |
李碧乐,王健;黑龙江团结沟金矿区花岗斑岩体与金矿化的关系[J];黄金;1998年03期 |
14 |
王喜臣,马德有,刘金英,邓军,鲍水玉;大兴安岭北东段铜矿带花岗岩岩浆作用[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1年04期 |
15 |
冯京;张招崇;;阿尔泰山南缘中—酸性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成因探讨[J];地质论评;2009年01期 |
16 |
吴仁贵;于振清;申科峰;姜山;徐喆;;沽源-红山子地区中生代火山作用与铀成矿关系[J];铀矿地质;2011年04期 |
17 |
王之田;潘龙驹;李伟实;秦克章;;内蒙满洲里—新巴尔虎成矿集中区成矿演化、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式[J];矿床地质;1993年03期 |
18 |
邵克忠;王宝德;栾文楼;;论德兴班岩铜矿床斑岩岩石类型及岩石特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
19 |
申屠保,王增;藏东花岗岩类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7年01期 |
20 |
庄道泽;姜云辉;张红喜;;新疆斑岩铜矿成矿特征与综合找矿方法[J];新疆地质;2007年01期 |
|